過去一度被詬病的被忽悠購買基金等情況可能在7月1日被杜絕。業內首個適當性管理的統一規定《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將在7月1日施行實行,而且與之配套的《基金募集機構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實施指引(試行)》征求意見稿正在公開征求意見中,各大公募基金公司、私募基金公司、代銷機構等都在積極準備。這也意味著,對數以億計的基民來說,未來基金銷售進入一個新時代,未來基金產品銷售的重點將“要把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投資者”。
記者了解,目前各大基金公司都在積極根據征求意見稿進行評價系統更新、積極調整系統等,并根據實際情況去反饋意見。據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合適的金融產品賣給合適的投資者,是真正落實“買者自負,賣者有責”的原則。不過,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購買基金程序可能更為繁瑣,尤其是基金互聯網銷售方面可能會影響目前的便利性,但這個出發點是為了保護投資者,普通投資者也需要適應未來可能無法“任性”買基金的情況。
進一步細分產品風險等級
要求與投資者分級相匹配
根據《基金募集機構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實施指引(試行)》征求意見稿顯示,對市場關心的很多細節都進行了規范,其中最核心的是將適當產品銷售給適當的投資者。
具體來看,按照征求意見稿規定,這一適用主體包括公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管理人,還有在中國證監會注冊取得基金銷售業務資格并已成為基金業協會會員的機構。這些機構向投資者公開或者非公開募集的證券投資基金和股權投資基金(包括創業投資基金)產品,或者為投資者提供相關業務服務,都要遵守這一指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征求意見稿中風險等級名錄,按照基金產品的風險等級由低到高,劃分了R1、 R2、 R3、 R4、R5 五個等級。其中對應R1風險等級的產品類型包括貨幣市場基金、短期理財債券型基金;對應R5風險等級的產品類型則包括了可轉債券基金分級B份額、股票分級基金B份額、大宗商品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私募創投基金等。從產品類型看,對分級基金的風險級別設定較為嚴格。同時對投資者也按照風險承受能力,將普通投資者由低到高至少分為C1(含風險承受能力最低類別)、 C2、 C3、C4、 C5 五種類型。
根據要求,投資者和基金產品之間必須風險“匹配”,也就是說,作為投資者只能買其對應風險等級的產品或者以下的產品,當然最高風險等級的投資者可以買所有產品,未來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不適合買某款產品的,可能會被銷售機構“拒絕”購買。
征求意見稿規定了專業投資者、普通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最低類別投資者三類定義,普通投資者和專業投資者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不過比較復雜。同時也規定,風險等級不匹配的投資者主動購買,需要簽署風險不匹配警示函及投資者確認書等。
此外,針對《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的“審慎調查、人員管理、保密、回訪、投訴、自查、留痕、檔案管理”要求,《征求意見稿》也列明了指引細則。這一征求意見稿要在2017年6月21日17:00前反饋,可能隨后將推出正式稿。
基金全面落實適當性新規
目前各大基金公司、私募公司、代銷渠道等都在努力落實《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這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將在7月1日正式實行。因此各大基金公司也在根據征求意見稿進行修改。
據一位基金公司市場人士表示,“最近根據這個征求意見稿還專門開會學習,在做評價體系更新,直銷系統更新等很多環節的修改,未來正式版本出臺后,還要一一再次對照修改,近期工作量非常大。”而這一情況基本獲得多家基金公司的確認,目前很多基金公司都在加班加點的修改系統。
鵬華基金就表示,近期正對投資者開展全面、有效的新規宣傳,幫助其平穩過渡。據悉,鵬華基金直銷業務中將對風險承受能力和產品風險等級不匹配的投資者設定善意提示性質的“二次確認”流程,即在鵬華基金告知投資者不適合購買產品時,如投資者主動要求購買,鵬華基金在確認投資者不屬于風險承受能力最低類別后,進行特別風險警示,如投資者仍堅持購買,鵬華基金才可以向其進行銷售。“二次確認”是為了給投資者提供充分的考慮機會,避免投資者錯誤購買不符合自身風險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
博時基金也表示,在《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條例出發之后,就積極進行整體落實方案、系統改造等工作。目前進行的所有系統改造,在正式上線實施前均會進行多輪測試,包括開發人員、專職測試人員以及業務部門的測試驗證,確保各項流程符合需求法規要求,系統運轉無誤后方可上線執行。
“我們系統基本準備就緒,就等根據正式稿做最后調整,內部也在就很多操作細節反復進行論證,希望能夠平穩度過‘新舊’時期。”深圳一家基金公司人士表示,未來可能相關監管機構也會上門現場檢查。
此外,也有基金業內人士直言,和此前銷售辦法最大區別在于強調將投資者分為普通投資者和專業投資者,特別強調對普通客戶的保護。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購買基金程序可能會更繁瑣,風險揭示會更充分,但這個出發點是保護投資者是好事。對于基金銷售的互聯網化而言,可能會影響到現有的便利性。
“可能有些基民不能夠如此前一樣任性買基金,甚至被拒絕,投資者也需要了解,基金公司也會做更多的投資者教育工作。”另一位人士也表示。
(責任編輯:張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