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近似瘋狂的網貸(P2P)行業,在監管的重壓下,大潮逐漸退去。退出與轉型,成為不少平臺不得不面對的抉擇,即使擁有國資背景也不能幸免。
國資平臺主動清盤
日前,擁有國資背景的重慶惠民金融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宣布,4月1日起關閉其旗下聯保通網站功能。曾要做“西部陸金所”的惠民金融,在P2P領域黯然收場。
聯保通公告顯示,聯保通在上線兩年多的時間里,實現了14.96億元的撮合融資規模,“根據上級單位的指導和安排,惠民金融公司決定業務轉型”。而聯保通平臺已于2016年二季度起全面停止P2P項目的發行,正常開展兌付工作。
北京晨報記者登錄該平臺網站看到,目前并無正在招標的項目。而已經交易完成的項目,預計年化收益率在8%到9.5%區間內。
不過,按照聯保通的說法,該平臺是“零違約、零逾期”的國資背景P2P平臺,如今突然主動退出P2P行業,在業內人士看來,也許是在網貸行業面臨合規大考下的選擇。
網貸平臺現跳槽潮
自去年下半年開始,不少網貸平臺開始出現跳槽潮。一位原網貸平臺人士跳槽到了一家旅游公司,他告訴北京晨報記者,以前所在的平臺無法達到合規要求,遲早要退出,“不如趕緊抽身來得踏實”。
相對于主動轉行,另一個平臺的公關職員的跳槽顯得有些無奈,他對北京晨報記者表示,以前的平臺從網貸轉向了私募,“沒有網貸業務,私募也不允許公開宣傳,我沒有用武之地,只能跳槽了。”
跳槽潮從側面印證了網貸行業的變化。自去年下半年開始,主動退出以及轉型的平臺比比皆是。網貸之家的數據顯示,正常運營平臺數量出現了大幅度下降,截至2016年底,正常運營平臺數量下降為2448家,2017年2月底更是進一步下降至2335家。而退出與轉型的平臺數據仍在上升。
“從去年8月監管出臺網貸細則之后,退出網貸行業的平臺逐漸開始增多,其中主動退出的平臺占多數。”盈燦咨詢分析師張葉霞表示,一些平臺可能夠不上銀行存管標準而退出,也有一些因為無法轉型成為小額借貸而退出。在監管重壓下,到今年年底仍可正常營業的平臺數量或下降至1200家左右。
不過,在張葉霞看來,平臺轉型并不容易。“轉型平臺有的轉向做資產,有的轉向做其他金融類的業務,也有一些轉型成為電商。”張葉霞表示,平臺轉型最重要的是原先要有這塊業務,并且要對轉型方向有一定的理解。
(責任編輯:吳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