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證監會發布《關于深化科創板改革 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八條措施》(以下簡稱《八條措施》),拉開科創板改革再出發的大幕。
具體來看,《八條措施》將強化科創板“硬科技”定位列為首要任務。一方面,嚴把入口關,優先支持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領域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硬科技”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另一方面,提升制度包容性,支持具有關鍵核心技術、市場潛力大、科創屬性突出的優質未盈利科技型企業在科創板上市。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學術顧問委員會委員、中關村國睿金融與產業發展研究會會長程鳳朝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八條措施》將強化科創板“硬科技”定位列為首條,釋放出我國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尤其是“硬科技”領域的信號。這不僅表明國家對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迫切需求,還展示了國家對于支持新興產業發展的堅定決心。
擦亮“硬科技”底色
五年來,科創板和注冊制的改革效應不斷放大,“硬科技”底色愈加顯現,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效應不斷彰顯。
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2024年6月20日,累計573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登陸科創板,總市值合計達5.4萬億元,首發募資總額約9108億元。從行業分布來看,前述573公司均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公司數量居前,分別有237家(41.3%)、109家(19.0%)和94家(16.4%)。2019年至2023年,科創板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和利潤的年復合增長率分別是23%和24%。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靂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科創板聚焦支持“硬科技”企業,擁有“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助推器”的戰略定位,其通過率先采用注冊制發行機制、設置多元包容的上市標準、強化信息披露和投資者保護要求等手段助力科創企業發展壯大。
此次改革將進一步突出科創板“硬科技”特色,健全發行承銷、并購重組、股權激勵、交易等制度機制,更好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
在陳靂看來,《八條措施》將“硬科技”列為首條,表明監管層對于科技創新企業的重視程度持續提升。當前國內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通過促進高科技產業發展、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變得至關重要。培育“硬科技”企業,有利于加速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進而推動相關產業的升級和轉型,提升全社會的生產效率。
程鳳朝表示,通過嚴把入口關和優先支持關鍵核心技術企業上市,科創板將吸引更多具有高科技含量和市場潛力的企業,提升板塊整體質量和市場影響力。同時,通過完善科技型企業精準識別機制和市場機制作用,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引導更多資金流向高科技企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另外,對于投資者而言,明確的“硬科技”定位將增強市場信心,使投資者對科創板的期待和認可度提升,進而帶動市場活躍度。
提升上市制度包容性
目前,我國科技創新型企業普遍具有風險高、資產少的特點。在此背景下,科創板作為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綜合考慮企業預計市值、收入、凈利潤、研發投入、現金流等因素,設置多元化上市標準,允許未盈利企業、同股不同權企業、紅籌企業發行上市,滿足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科創企業融資需求。
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20日,已有54家上市時未盈利企業、8家特殊股權架構企業、7家紅籌企業、20家第五套上市標準企業在科創板上市。目前,54家上市時未盈利企業經營情況整體良好,2023年財報更新后有49家企業營業總收入過億元,其中19家企業營業總收入超過10億元。20家第五套上市標準企業均為醫藥生物行業,目前,7家企業上市實現盈利后“摘U”。
《八條措施》提出,適應新質生產力相關企業投入大、周期長、研發及商業化不確定性高等特點,支持具有關鍵核心技術、市場潛力大、科創屬性突出的優質未盈利科技型企業在科創板上市,提升制度包容性。
程鳳朝表示:“未盈利科技型企業通常處于研發投入高、技術突破期,通過上市融資可以緩解資金壓力,促進技術創新和研發進程,助力企業快速成長,帶動產業鏈的發展,優化產業結構。”
需要注意的是,未盈利科技企業不等同于“差企業”,科技企業搞研發投入導致的虧損,與傳統意義上經營不善、競爭力不強而陷入的虧損存在本質區別。
在陳靂看來,從企業發展角度來看,科技企業在前期發展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資源投入,支持這類企業上市,為它們提供更為廣闊的融資渠道,從而加速科技創新的進程。從投資者角度來看,部分優質科技型企業雖暫時未實現盈利,但擁有較強創新能力以及行業擁有較為廣闊的市場潛力,具備較高的投資價值。
方正證券研究所所長劉章明認為,《八條措施》在上市標準認定方面,首次提出“三新”+“硬科技”標準,將會為市場引入更多優質企業。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