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比特幣價格持續走高,一度站上9.9萬美元/枚,刷新歷史紀錄。截至11月28日,比特幣價格維持在9.5萬美元左右的高位,全球總市值約為2萬億美元,成為全球市值第八大資產。而在今年1月,比特幣價格曾一度跌破4萬美元/枚。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其價格翻了一番有余。比特幣價格大幅走高的原因是什么?接下來走勢如何?要注意什么問題?
針對比特幣價格的飆升,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區塊鏈專委會共同主席、香港區塊鏈協會榮譽主席于佳寧表示,這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宏觀環境來看,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以及貨幣政策的變化是推動比特幣價格上漲的重要因素。美聯儲貨幣政策的調整,以及市場對于流動性寬松的預期增強,使得風險資產重新受到投資者的青睞。此外,美國大選也進一步提振了市場對比特幣未來的樂觀情緒。
同時,比特幣供應端的稀缺性也進一步助推了其價格的上漲。于佳寧指出,比特幣的減半機制每四年觸發一次,導致每區塊獎勵減半。今年4月份,比特幣完成了第四次減半,直接減少了新幣供應,強化了比特幣作為稀缺資產的特性。從歷史經驗來看,減半前后比特幣的市場價格通常會經歷顯著的上漲周期。
數字資產交易平臺OKX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趙偉認為,比特幣現貨ETF的推出進一步降低了投資門檻,使得更多投資者能夠便捷入市,從而吸引了大量資金流入,成為比特幣價格的重要支撐。
當前,美國比特幣現貨ETF已成為加密市場資金流入的重要渠道。數據顯示,11月19日,比特幣現貨ETF的凈流入達8.1億美元,上市以來的總凈流入量已達283億美元,總資產規模已接近890億美元。投資門檻的降低引發了國際機構的囤幣熱潮,比如,微策略公司(MicroStrategy)近期就大幅增持了比特幣。
隨著比特幣價格的持續上漲,市場情緒也隨之升溫。有國際機構分析師預測,今年年底比特幣價格可能會達到12.5萬美元/枚,到2025年底甚至可能達到20萬美元/枚。
比特幣價格能否繼續走高仍存在不確定性。趙偉認為,盡管目前比特幣的上漲勢頭較強,但其能否持續升高還取決于投資者對利好消息的消化速度以及主要發達國家貨幣政策和監管政策的變化。短期來看,比特幣可能出現劇烈調整波動,不確定性較高。
于佳寧表示,短期內比特幣可能會在波動中尋找新的支撐位或阻力位,而從中長期來看,其價格走向將取決于全球流動性、經濟前景以及監管態度等多重因素。
隨著比特幣熱度不斷升溫,加密資產市場規模也在進一步擴大,這可能會對全球資本流動格局和資產配置模式產生影響。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肖颯認為,國際傳統金融行業正在加大與加密世界的對接。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背景下,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可能會成為國際投資者青睞的通脹避險資產之一。
“短期市場過熱,杠桿率快速上升,部分資金選擇獲利了結,市場拋壓隨之增加,從而引發行情回落。同時,比特幣在技術面受阻,加之市場中大額資金流動,進一步引發價格波動。”趙偉認為,倘若后續比特幣價格重又走高,或將吸引更多國際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將其納入投資組合,會對黃金、債券等傳統避險資產的需求產生壓力,進而改變全球資本流動及資產配置結構。
盡管比特幣價格上漲引人矚目,但背后埋伏的風險不容忽視。于佳寧指出,高波動性與高杠桿的結合是加密市場最突出的風險點之一。在市場情緒高漲時,投資者往往傾向于使用高杠桿工具以追求更高的回報,但一旦市場方向發生逆轉,高杠桿賬戶的風險就會迅速累積,從而引發市場恐慌和大規模爆倉事件。
就在11月25日晚至11月26日凌晨,比特幣價格經歷劇烈波動,沖高至9.9萬美元/枚左右后突然調頭直下,一度跌破9.3萬美元,短短幾小時內跌幅超過6%,導致超過17萬人爆倉,爆倉總金額高達5.47億美元。其他加密貨幣也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狗狗幣、艾達幣等跌幅均超過9%,再次暴露出加密貨幣市場的脆弱性和高風險。
市場操控風險也需格外注意。于佳寧分析,由于加密資產資金較為分散,市場容易受到大額資金的操控,出現“砸盤”或“拉盤”行為,進而引發散戶投資者的非理性操作。此外,加密資產依賴區塊鏈技術,而技術本身的不成熟性和潛在漏洞,比如,黑客攻擊或智能合約錯誤等,可能會導致嚴重的資產損失。
合規與監管問題更是一大挑戰。“全球范圍內,對加密資產的監管不確定性仍然較高。部分國家或地區監管政策一旦出現調整,例如加強對比特幣現貨ETF的審批等,就很容易引發市場劇烈波動。”于佳寧表示。
一直以來,我國監管部門態度明確,認定加密貨幣相關業務活動屬于非法金融活動,從打擊比特幣挖礦、切斷加密貨幣炒作資金鏈條等各方面、多維度保持對加密貨幣嚴監管態勢。今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布關于辦理洗錢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將包括比特幣在內的虛擬資產交易列為洗錢方式之一,進一步加大對加密貨幣相關違規交易的打擊力度。
“總的來看,隨著比特幣及加密貨幣市場熱度的提升,新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也隨之上升,投資者應以理性和審慎的態度應對當前市場,密切關注監管動態與市場變化,避免盲目跟風。”趙偉提醒。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