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金融作為建設金融強國的五篇大文章之一,正在多層面布局發力,在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理財、綠色租賃等方面形成豐富的“工具箱”, 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人民銀行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末,我國綠色貸款余額34.8萬億元,同比增長28.5%,綠色債券累計發行3.71萬億元。
在進一步發展綠色金融時,如何為市場投資者提供多元化、多層次的產品和服務體系,滿足境內外各類型投資者交易需求?業內人士認為,繼續推動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需要把握好綠色金融在實踐中的新趨勢、新特征,增大綠色債券等金融產品對產業升級的支持力度,引導資金更多流向綠色低碳領域。
以9月20日發布的中證中信銀行生物多樣性優選信用債指數為例,該指數由中信銀行與中證指數有限公司聯合編制,綜合考量債券募集資金的生物多樣性領域投向,以及發行人主體的生物多樣性績效評估兩大因素,優選交易所、銀行間市場上市的具有生物多樣性特征的債券樣本,以反映在生物多樣性方面表現較好的信用債整體走勢。
截至2024年8月底,指數樣本債券1039只,可投資債券規模達3.3萬億,覆蓋農林牧漁、電力、能源、環境設施服務等行業,囊括了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等多個生物多樣性領域。
有專家認為,綠色金融還需要在政策引導、標準制定、信息披露、產品創新、國際合作等持續發力。比如針對綠色債券,可以鼓勵境內外投資者定制相關指數,并發行掛鉤綠色債券指數的資管產品,從投資端支持綠色債券發行;鼓勵做市機構對綠色債券開展做市,推廣綠色主題籃子的創設與交易;支持開展以綠色債券為質押品的同業業務等,做好綠色金融大文章。
(責任編輯: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