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面對新的下行壓力,要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地區各部門要切實擔負起穩定經濟的責任,積極推出有利于經濟穩定的政策。做好今年的經濟工作,必須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暢通國民經濟循環,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推動經濟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以優異的經濟發展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牢牢扣準“穩”的基調
總的來看,我國宏觀經濟工作仍面臨一系列挑戰,國內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世紀疫情沖擊導致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只有維護國內穩定,才能趨利避險、以不變應萬變,實現既定的宏觀經濟目標。為此,要圍繞中央提出的繼續做好“六穩”“六?!惫ぷ?,針對增長、物價、就業、國際收支等四大宏觀經濟政策目標,通過穩住宏觀政策保障經濟運行穩定,為提升發展質量、暢通經濟循環和防范重大風險提供堅實基礎。
宏觀經濟政策實施發力要適當靠前。政策前置既是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的需要,也是穩定市場預期的考慮,只有激發和維護投資者和消費者對政策保障和經濟前景的樂觀情緒,才可能形成持續的投資和強勁的消費。財政政策前置的發力點應該“下沉”,重點完善和加快下放中央財政直達資金,提前下達和督促用好專項債,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實施更大力度減稅降費,切實加強對中小微企業的紓困幫扶。貨幣政策前置的主定位應該“精準”,既不搞“大水漫灌”,又滿足實體經濟合理有效的融資需求,著力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
調整政策和推動改革要把握好時度效。強調“穩字當頭”就要求宏觀經濟政策必須堅持先立后破、穩扎穩打,注重政策出臺的時機,把控政策操作的力度,關注政策實施的效果。應堅決避免長期目標短期化、系統目標碎片化,有效防止把持久戰打成突擊戰,各方面應積極推出有利于經濟穩定的政策,減弱中長期改革摩擦對短期經濟增長的“耗損效應”。要注重政策實施的預期管理,在宏觀經濟政策實施中充分利用“錨”指標的預期引導作用,政策調整過程中要充分與市場溝通和考慮可能產生的經濟影響,定時對政策執行效果進行評估并及時進行政策微調,使宏觀政策實施能因時導勢。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協調聯動。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同是實現穩增長政策落地見效的重要保障,在宏觀調控實踐中應該對二者進行統籌把握。要統籌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在總量調節上把財政政策的精準性和貨幣政策的靈活性結合起來,共同推動經濟穩定健康持續發展。要協同好財政政策和結構性貨幣政策,并綜合運用融資擔保、貸款貼息、獎勵補助等方式,引導撬動金融資源更多流向實體經濟和中小微企業。
緊緊把握“質”的要求
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不僅表現在運行穩定上,還體現在經濟發展質量提升上。解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這需要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逐步解決。因此,在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前提下,應該更注重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在穩增長中持續改善民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是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必須在穩增長中持續改善民生。要協調好經濟增長和民生就業,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強化就業優先導向,增強經濟發展創造就業崗位的能力。積極發揮財政直達資金的效應,提高資金精準滴灌效果,向就業、養老、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基本住房等基本民生方面傾斜并加大支出力度,持續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貨幣金融政策要關注民生問題,貨幣政策操作要兼顧物價穩定,加大鄉村振興重點領域的融資支持。
塑造經濟發展內生動力。高質量發展需要持續動力,這就需要不斷提升經濟發展的效率與效益。宏觀政策要面向加快塑造創新動能,優化財政科技經費管理,支持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支持,加大財政金融政策對“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微觀政策要面向激發1.5億市場主體活力,切實落實好紓困惠企政策,多方面幫扶企業應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加大優化營商環境力度,促進市場主體競相發展。要通過改革挖掘制度紅利,全面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等重大改革舉措,鼓勵各地因地制宜、主動改革。
注重經濟發展的協調性。高質量發展必須注重發展的協調性和平衡性,應該堅持系統觀念、加強統籌協調。注重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觀調控政策有機結合,統籌兼顧短期經濟波動與中長期經濟增長,促進經濟總量平衡、結構優化、內外均衡。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落實好新一輪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升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和平衡性。協同推進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育,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加大財政金融政策對綠色發展的支持,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民生的關系。
積極推動“暢”的戰略
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任務。當前,我國國民經濟運行中的結構性堵點與世紀疫情帶來的周期性痛點并存,加之內外循環的難點仍未得到根本破除,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仍然任重道遠。
疏通傳統結構性堵點。長期以來我國國民經濟循環存在一些堵點,在今年經濟工作中要面向這些問題有針對性地推進政策實施,為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比如,要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啟動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項目,加快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促進城鄉大件商品消費和綠色智能消費,鼓勵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積極促進流通體系建設,創新流通組織和業態模式,推動上下游、產供銷、內外貿一體銜接,完善縣鄉村快遞物流配送體系。
緩釋短期周期性痛點。新冠肺炎疫情以來,由于供給沖擊與需求收縮,我國國民經濟循環出現了一些周期性痛點,宏觀經濟政策應該予以重視和紓解。既要綜合施策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幫助企業應對原材料上漲、國際物流不暢、零部件斷貨和用工短缺等問題,保障產業鏈安全和供應鏈穩定,還要扎實推進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政策,統籌好推動疫情防控和引導居民消費,促進基礎性消費、聚集性消費復蘇增長。針對疫情對不同人群收入的差異影響,在政策實施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適當向受影響較大的人群傾斜,推動有條件的地區對相關人員加大生活困難補助力度。
化解內外循環難點。構建新發展格局,在暢通國內經濟循環的同時,還需要解決內外循環暢通的問題。應該針對疫情以來全球供應鏈阻滯對我國產業的影響,通過國際多邊合作盡快恢復國際供應鏈穩定,積極幫助企業調整供應鏈方案和組織方式,促進內外產業鏈供應鏈暢通。在疫情有所緩解的前提下,深入開展跨國聯防聯控,穩步調整對外疫情防控措施,促進內外要素資源流動逐步正?;?。要進一步推動制度型開放,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推動重大外資項目加快落地。
切實守住“險”的底線
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既是經濟平穩運行的基本前提,也是提高發展質量和暢通經濟循環的必要條件。要繼續按照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準拆彈的基本方針,做好經濟金融領域風險處置工作。
穩妥化解存量風險。2021年,我國宏觀杠桿率相較2020年的水平下降了約8個百分點,經濟金融領域的存量風險有所緩解,但部分存量風險仍可能顯性化,需要實時關注和擇機化解。在這一過程中,要積極應對地方債務風險,持續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穩妥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促進房地產企業債務風險逐步出清;加快補充中小銀行資本金,充分利用可轉換債券等形式豐富資本金來源,避免銀行領域的金融風險擴散傳染。
有效遏制新增風險。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金融體系的風險,加之風險處置過程中可能出現新的風險形式,因此新增風險同樣值得高度重視。比如,要關注疫情背景下企業和居民債務風險提高的情形,重點針對違約風險進行有效管控。在風險處置過程中,應該加強部門協作、行業協調和政策協同,避免出現次生金融風險。
積極應對外部風險。2022年是全球疫情的第三個年頭,由于全球通脹預期高企、跨境資本流動趨頻等因素,抑制外部風險對內傳導是我國防范化解經濟金融風險的重點工作之一。針對主要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收緊對我國的沖擊,重點防范跨境資本大規模流出和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大的風險。在全球金融體系脆弱性增強的背景下,應該有效避免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對我國金融市場的擾動沖擊,通過穩定預期、有效引導和強化監管,避免金融市場大幅波動造成風險。
(作者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