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上午,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采訪活動上,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表示,耕地必須保持在18億畝,這是底線,不能再低了。
唐仁健表示,如何切實真正管住、管好耕地,遏制“非農化”,同時還要防止“非糧化”。一方面,繼續加大公開曝光、掛牌督辦、追責問責的力度。另一方面,要標本兼治,從制度、規劃、政策,技術方面,多維度進一步增強體制機制和執法的剛性約束。
唐仁健認為,具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管數量。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市開發邊界的順序,劃好三條控制線。今年中央1號文件已經非常明確的規定,要足額的不是有差額的,要帶位置的不是只是賬面數字的,層層分解下達到各地,由中央和地方來簽訂責任書,實行上圖入庫、嚴格考核、一票否決、終身追責。
二是提質量。通過提高地力,來挖掘產量的潛力。去年高標準農田建了1億畝,今年還將建1億畝,這樣高標準農田的數量就達到了10億畝。按高產穩產、旱澇保收的標準,這10億畝就能確保1萬億斤糧食的生產能力。同時,還繼續加大黑土地保護性耕作的實施力度,去年安排了7800萬畝,今年安排8000萬畝。力求把耕地質量和底數摸清,為下一步保護好建設好耕地打下基礎。
三是控用途。一是18億畝耕地主要用于糧棉油糖菜和飼草料的生產,二是15.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要重點用于糧食生產,三是10億畝高標準農田原則上要全部用于糧食生產。
下一步,通過完善法律法規,同時也合情合理地來把握耕地種植用途的管控問題。除了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今后還要注意采取經濟手段。有些地方的耕地種了林子、搞了果樹,按要求保障永久基本農田和高標準農田,就要逐步回歸到種糧食。各地在把控這個問題時,不能搞“一刀切”“翻燒餅”,要合理合情、實事求是,制定一個逐步回歸的時間表,把握好進程。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