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部長藍佛安日前在《時事報告》雜志發表的署名文章《加快落實一攬子隱性債務化解政策》中提到,要堅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深刻認識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意義,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發揚釘釘子精神,不折不扣抓好各項政策落實落地,扎實做好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化解工作,不斷鞏固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
這些年,在各地各部門協同努力下,我國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規模不斷減少。2023年末,經過逐個項目甄別、逐級審核上報,全國隱性債務余額為14.3萬億元。黨中央統籌地方債務風險化解和穩定發展,綜合考慮國際國內發展環境、確保經濟財政平穩運行,以及地方政府化債實際等多種因素,推出一攬子、綜合性、靶向準的隱性債務化解政策。一是一次性增加6萬億元債務限額,分三年安排,2024至2026年每年2萬億元,支持地方用于置換各類隱性債務。二是2024至2028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安排8000億元專門用于化債,五年累計可置換存量隱性債務4萬億元。三是明確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2萬億元棚戶區改造存量隱性債務,可按原合同約定履行償還責任。
藍佛安介紹,上述三項政策合計12萬億元,推動地方2028年之前需消化的隱性債務總額從14.3萬億元大幅降至2.3萬億元,平均每年消化額從2.86萬億元減為4600億元,大大減輕了地方化債壓力。一攬子隱性債務化解政策作用直接、力度大,能夠發揮“一石二鳥”的作用。
藍佛安認為,一攬子隱性債務化解政策的出臺,標志著我國化債工作思路實現四個“根本轉變”。比如,從應急處置向主動化解轉變。一次性較大規模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主動化解隱患、降低風險,化債工作的精準性和前瞻性顯著增強,推動穩定各方預期,牢牢把握化債工作的戰略主動。
同時,從側重于防風險向防風險、促發展并重轉變。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限額、安排專項債券額度支持置換存量隱性債務,是今年一系列增量政策的“重頭戲”,也是增強經濟活力、提振發展信心的“及時雨”,推動地方加大科技創新、教育就業、生態環保等重點領域的保障力度,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藍佛安表示,財政部將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密切配合地方,會同有關部門強化政策協同,形成工作合力,推動化債政策落地見效,把黨中央出臺的隱性債務化解政策好事辦好。
一是加快債券發行使用,盡早發揮政策和資金效益。目前,財政部已將新增6萬億元債務額度下達各地。財政部將指導各地合理分配債券資金,抓緊細化置換債券發行和使用計劃,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加快發行使用進度,確保再融資債券“發行一批、置換一批”,讓政策效應盡快釋放。同時,強化全流程全鏈條監管,確保每一筆資金依法合規使用。
二是堅決遏制新增隱性債務,完善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健全部門信息共享和監管協同機制,全口徑監測地方政府債務情況,對新增隱性債務保持“零容忍”的高壓監管態勢,將不新增隱性債務作為“鐵的紀律”,持續加強預算管理,督促地方依法合規建設政府投資項目。不斷完善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加快建立同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中國特色債務體系。
三是推動融資平臺加快改革轉型,堅決防止違規為地方政府提供新增融資服務。目前,化解融資平臺債務風險工作已取得重要階段性進展,融資平臺債務風險水平顯著下降。下一步,財政部將加強與金融管理部門配合,持續推動地方做好融資平臺債務風險化解工作。
(責任編輯: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