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視曝光了羽絨制品造假產業鏈的問題,揭示了從生產到銷售的全過程。一些不法企業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潤,使用“飛絲”、“吊包絨”、“手感絨”等非羽絨材料填充羽絨制品,這些材料在外觀和手感上與真正的羽絨相似,但保暖性能差。報道中提到,某公司甚至將棉、絲和絨混合,生產出成本極低的填充物,嚴重損害了消費者權益和市場公平競爭環境。對此,監管部門已經開始采取行動,對相關違法行為進行查處,以維護消費者權益和市場秩序。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截止目前,我國與“羽絨服”相關企業超5.1萬家,2023年新增注冊企業超1300家,相比2022年增長2.86%。其中2024年以來已新增相關企業超1400家。
從地域分布來看,江蘇、浙江、安徽“羽絨服”相關聯企業數量位居前列,三地擁有企業占全國超38.1%。從成立時間來看,成立5-10年的企業占比最高,達到48.34%,成立10年以上的企業占比29.01%。
此外,通過天眼風險和深度風險可以看出,涉及司法案件的“羽絨服”相關企業有2600余家,占企業總數的5.08%。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