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11月22日訊(記者 曾薔)黨的二十大強調,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目前,我國約有3億農村人口通過就業、就學等方式轉入城鎮,成為新市民。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是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重要舉措。
11月22日,由中國銀保監會牽頭主辦的2022年金融街論壇年會“金融精準服務新市民,奮進共同富裕新征程”論壇在京召開,來自監管、金融機構代表就如何有效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務的均等性和便利度展開了深度探討。
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在論壇致辭中表示,2022年3月《中國銀保監會 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印發后,各地細化了具體落地措施,金融機構積極推出專屬產品,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也要看到金融服務仍處于探索實踐階段,新市民群體的廣泛性、差異性決定了金融服務需要持續用力、久久為功,需要進一步提升服務的可得性、便利性和精準性,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提升新市民金融健康水平
肖遠企在論壇上就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談了兩點看法,第一,精準把握新市民需求,提供優質金融服務;第二,熨平周期波動影響,提升新市民金融健康水平。
在精準把握新市民需求,提供優質金融服務方面,肖遠企指出,要主動發現新市民金融需求。新市民是個很大的群體,涉及行業廣、歸屬管理部門多、信息分散。金融機構要深入新市民所處的行業、企業和人群,真正走進社區、走進城中村、走進這一群體,開展調查研究,了解他們在就業、創業、住房、醫療、教育和養老等方面遇到的難題和訴求。加強與政府部門、行業主管部門溝通交流,爭取政策支持。要善于創造新市民金融需求。一些新市民對金融產品了解不多,甚至比較陌生。金融部門要多加宣傳,增加供給,豐富品種,提供多樣化選擇。通過供給創造需求,為新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同時,增加金融供給也能發揮“良幣驅逐劣幣”效應,使不規范甚至具有欺騙性質的“偽金融產品”越來越少,直至退出市場。要精準滿足新市民金融需求。新市民金融需求呈現很大差異。城市創業人員、新就業白領和快遞服務、建筑工人、家政安保等人群的金融需求不盡相同,同一群體在不同城市的需求也很不一樣。金融機構要進一步細分客戶、細分市場,提升服務精準性。新市民流動性強,金融機構要不斷優化賬戶開立、工資發放以及征信查詢等標準化基礎金融服務,確保在不同城市之間的一致性、均等性和互認性。同時還要提供特色化金融產品。例如,針對創業人員的擔保貸款、針對快遞和建筑工人等靈活就業人員的各種保險產品等。這些都需要有足夠個性化的設計和安排。
在熨平周期波動影響,提升新市民金融健康水平方面,肖遠企表示,金融機構可以發揮優勢,幫助新市民做好財務規劃和財富管理。特別是要提供有針對性的產品和服務,能夠平滑這種波動對其個人和家庭金融健康產生的不利影響。金融健康是衡量個人、家庭滿足支付短期債務和消費,以及儲備長期支出和抵御長期風險能力的關鍵指標。保持新市民金融健康尤其重要,這是其正常生產生活能及時修復并保持穩定的關鍵。因此,金融產品在波動曲線的不同時點上最好能靈活調整,與新市民就業和收入彈性較大這一特點相匹配相適應,要努力避免因財務接續可能中斷和財務脆弱而使金融健康遭受損害。另外,金融部門也要幫助新市民做好金融健康管理,避免過度負債過度杠桿,拒絕高息誘惑高息陷阱。
金融機構聚力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
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意義重大,既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步驟,也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要舉措,是金融機構義不容辭的責任與擔當。
中國農業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張毅在論壇上就如何金融服務助力新市民融入城鎮生活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建立數據互聯共享。新市民數量大,分布廣,流動性強,需求多樣,同時打破了地域行業之間的數據壁壘,集中整合新市民社保、醫保、消費、住房、信貸這些方面的信息,繪制更為立體的數據畫像,用于積累信用記錄,實現信用增值,是提升金融服務水平的堅實的數據基礎;二是做好分層分類的經營。根據最新中國城市規模劃分的情況,中國內地共有683個城市,其中有7個超大城市,14個特大城市和84個大城市。不同人口規模的城市的戶籍管理,新市民的結構,所在的行業分布都有所不同,對應著不同的金融需求,金融機構要因地施策,分類指導,對于超大、特大及大城市,重點關注互聯網、建筑業、制造業等領域,聚焦就業創業住房租賃等金融需求。對于中小城市,側重餐飲服務交通運輸等領域,緊扣生產經營、生活消費等金融需求。通過這些分層分類的經營,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便利性;三是關注新市民融入城鎮的心理建設。助力新市民融入城鎮,既要做好資金融通,產品服務這些物質層面的支持,也要關心關注他們在精神層面與城鎮生活的互動和融合。金融機構要通過豐富的服務渠道,做好政策傳導和服務宣傳,幫助新市民加強身份認同,從權益保障、消費理念、財富配置各方面加快新老市民的階段性過度。
北京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霍學文在論壇上就如何全面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務的可得性、便利性表示,應構建起兒童金融、成長金融、創業金融、家庭金融、財富金融、養老金融等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閉環,打造新市民綜合服務體系,助力新市民學有所教、創有所成、住有所居、勞有所得、弱有所扶、老有所養。
“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是創新金融服務、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要求。”霍學文表示,新市民具有數量大、成長性強,金融服務需求多的特征,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既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銀行業開辟第二增長曲線的重要方向。
北京農商銀行黨委書記付東升在論壇上表示,金融精準服務新市民,首要是推動金融服務的均等化和便捷化。金融服務首先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做到“人民在哪里、我們就在哪里”。打通金融服務的最后一公里,需要在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上、在貼心暖心服務上,扎扎實實走好每一步。
(責任編輯:譚夢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