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3月10日發出署名文章稱,應讓減費讓利成為紓困實體經濟的發力重點。
劉向東表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為實體經濟提供更有力支持。今年以來,外部風險更加復雜嚴峻,國內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當務之急仍需把擴大有效需求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著力遏制經濟“脫實向虛”的傾向,破除無效供給,培育創新動能,降低運營成本,促進提質增效,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核心、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現代金融和人力資源為支撐的協同發展新格局。
制造企業和中小微商戶等實體企業仍面臨重重困難
疫情暴發以來,我國制造業、中小微企業和商戶等實體經濟遭受的沖擊尤為嚴重。
首先,消費需求恢復遲緩造成許多企業特別是中小微商戶難以正常獲客經營。餐飲、住宿、零售、旅游、客運等行業領域的中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遇到客流量減少、人力成本高、物流采購受阻、資金周轉困難、線上獲客能力不足等諸多問題,許多中小微商戶營業收入大幅下降,現金流多數維持不超過6個月,已有不少商戶選擇被迫歇業關停。
其次,供給成本高企增加了廣大企業特別是制造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在全球通脹高企形勢下,很多制造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用料用工用能及環保減碳成本大幅增加,隨著上游成本逐步向中下游轉嫁,物流企業、實體零售企業也面臨用工用能等成本的快速攀升。部分企業已難以承受成本高企之痛而被迫停工歇業。
再次,經濟復蘇預期轉弱加大制造企業和中小微商戶等實體經濟走出困境的難度。2021年下半年以來,經濟增速回落增加了市場悲觀預期,疫情局部頻發給經濟恢復帶來干擾,處于經營恢復中的中小微企業遭受再度打擊,再加上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充滿不確定性,制造企業和中小微商戶等實體經濟的復蘇勢頭減弱。
此外,當前形勢下融資難融資貴、低端產能過剩和招工難等問題依然突出。
切實減費讓利行動為實體企業減負紓困
為應對疫情沖擊下實體經濟面臨的生產經營困難,我國已陸續出臺減稅降費讓利等政策舉措。目前,針對制造業和中小微商戶的各項減費讓利舉措已取得積極成效,有效幫扶他們留存發展希望,有信心繼續堅持“熬下去”,助力渡過難關、煥發生機。
首先,政府減稅降費力度只增不減,切實做到“放水養魚”。2021年我國新增減稅降費約1.1萬億元。要實現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5.5%左右的增速目標,政府仍有必要進一步加大減稅降費力度,特別是針對中小微商戶等實體企業,要提出更具傾斜性的扶持政策舉措。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2年將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堅持減稅與退稅并舉,延續實施扶持制造業、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減稅降費政策,預計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等。這些舉措將為廣大中小商戶和制造企業提供更大規模、更大范圍的稅費減免政策支持。
其次,金融機構減息讓利提質,力爭精準到位。2021年,我國人民幣貸款新增近20萬億元,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了將近30%,五家大型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長41.4%,近四年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增速超過了25%,貸款利率累計下降超過了2個百分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仍要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有效支持,繼續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行業企業給予融資支持,避免出現行業性限貸、抽貸、斷貸。
再次,數字化平臺積極助力實體紓困轉型,降低企業成本負擔。大型互聯網企業主動發揮技術、資金和渠道優勢,紛紛制定相應紓困計劃,幫扶更多中小微商戶數字化轉型,降低運營成本、增加獲客機會和提升經營成效。
此外,大型龍頭企業讓利帶動,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有不少大型企業利用自身抗風險能力強的綜合優勢,積極采取訂單驅動、技術賦能、減損讓利等實際行動,幫助中小微企業和商戶抗擊疫情等外部沖擊,支持更多中小微企業實現提質增效和專精特新發展。
推動實體經濟發展壯大仍需加大減費讓利力度
紓困和壯大實體經濟不只是政府、金融機構及數字平臺的事情,而是需要全社會的共同謀劃、集體行動,攻克時艱。面對受困難嚴重的制造企業和中小微商戶,亟需增強全社會對實體經濟減費讓利的行動自覺性,加快形成對中小微企業呵護關愛的社會共識,促成共情行動,推動制造企業、中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降低生產經營成本,及早走出困境。
首先,各方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減費讓利政策的支持力度。新的形勢下,政府、金融機構、實體企業、數字化平臺等各方面亟需發揮各自優勢和才能,完善各項減負紓困和幫扶政策措施,重點向受疫情影響較重、吸納就業容量較大的行業企業提供幫助,有重點地支持這些行業企業抱團取暖,互助互利,使其能挺得住、有奔頭。
其次,深化改革創新營造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的生態環境。為頂住下行壓力和共克時艱,各級政府、金融部門、行業企業之間及上下游成員企業需要通力協作,主動作為,落實好各類創新激勵政策,暢通生產到消費的經濟循環,突破供給約束堵點,增強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促進中小微商戶數字化轉型,推動線上線下消費深度融合,發展各類新業態新模式,持續提升經營的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
再次,各盡所能推動大中小企業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各方面支持實體企業開展合規經營的同時,引導統籌各領域各環節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推動共同做大“蛋糕”,有效分配好“蛋糕”,不搞“贏者通吃”,不擠壓式漁利,讓各部門行業企業各得其所,為發展壯大實體經濟贏得良好的戰略機遇期,幫助更多企業開拓廣闊的市場空間,實現平穩健康良性發展。
(責任編輯:譚夢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