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態勢如何?行業前景咋樣?政策風向是什么?中國網財經特別策劃《財訪間》欄目,專訪權威專家、學者、企業家,用宏觀數據描繪經濟脈絡,從細微之處透析發展機遇。
中國網財經9月22日訊(記者 張世福 暢帥帥)2021年9月22日,是中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一周年。碳達峰與碳中和,是我國基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我國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
這一年“雙碳”目標有哪些歷史性的進展?“雙碳”對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有何意義?碳稅會在什么時候推出?碳稅與碳市場如何協同促進碳減排?中國網財經專訪了安徽大學常務副校長、復旦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詩一。
“雙碳”一周年成就斐然
2021年是實現“3060”目標倒計時的開始,也是邁入綠色可持續新時代的起點,這一年有哪些歷史性的進展?
陳詩一認為,最重大的進展是理念的變化。“雙碳”目標提出后,個人的思想、重要的資金,以及國家相關規劃都聚焦到了碳中和、低碳發展的維度上。
從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把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等作為重要抓手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讓低碳綠色發展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并且從理念走向實踐。
2020年以來,全國各地政府、企業相繼推出碳中和目標實現方案。國家科技部專項基金,以及其他職能部門也都釋放大量資金,投資碳中和相關項目,包括碳減排技術、碳捕捉技術等。“全社會的理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陳詩一指出。
此外,陳詩一提到,碳中和目標正好跟我國在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時間契合,也可以看作是一個項目表。碳中和是對經濟現代化的一種促進。沒有低碳發展,經濟也不是現代化的經濟。反過來說,現代化的競爭也要求我們實現低碳健康發展。
另一方面,陳詩一認為,“雙碳”目標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做出努力,有利于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并且通過對“雙碳”目標的投入,中國站在了全球綠色發展的引領地位。
“最為顯著的進展是全國統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場正式上線。” 陳詩一指出,碳市場的最重要作用是提供碳定價,使得碳市場成為了一種新的重要生產要素。有了碳定價后,將會改變每個市場主體的行為模式,改變企業的利潤觀,未來,可能企業生產的都是綠色產品。
據悉,2011年以來,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相繼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市。通過兩個月的探索,市場運行比較平穩。據統計,截至9月15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845.14萬噸,累計成交額4.17億元。
陳詩一介紹,總體來講,通過兩個月的交易,現在市場運行比較平穩。關于全國碳市場的相關管理機制,包括碳排放融合數據的核算,包括如何與國際市場進行接軌等碳金融相關的體制機制都在推進之中。
“雙碳”目標是機遇也是挑戰
“雙碳”目標是機遇也是挑戰。碳中和給各行各業帶來巨大壓力的同時,促進我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加速轉型。
陳詩一指出,各行各業都在醞釀著“脫胎換骨”的轉型,在中國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階段中,碳中和將起到巨大的內生動力促進作用。
“雙碳”目標提出之后,政府和企業紛紛推出相應支持政策,加大資金投入,銀行系統、金融部門也加大扶持力度,對企業轉型發展帶來利好。
除了激發內生動力,“雙碳”對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也有積極影響。
陳詩一認為,如果不做碳中和、碳達峰,產品出口到歐盟或者其他國家,就會因為沒有達到低碳相關標準而被高額征稅,失去價格和市場競爭優勢。“雙碳”目標之下,國內各行業積極轉型發展,逐步建立高標準的低碳生產流程和產品,早布局早發展,有望助推我國在低碳產業鏈方面,發展和鞏固全球領先的地位。
此外,“雙碳”目標加速我國能源轉型和能源革命進程。通過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逐步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以更低的能源消耗和更清潔的能源,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在倒逼能源清潔轉型的同時保障我國能源安全供應。
碳稅設計要保持稅收中性原則
“未來我們國家將推進碳稅,通過碳稅和碳市場的結合,促進全國各行業低碳轉型和標準建立。” 陳詩一指出。
過去碳稅為何一直沒推出?未來將在什么時候推出?
陳詩一表示,過去碳稅一直沒推出很大的原因是擔心企業成本太高,吃不消,這也是對國內企業的一種保護。加之過去大家對碳減排,對綠色發展意識有待加強,需要時間來適應和推進。“這也是碳市場試點多年的原因。” 陳詩一說。
陳詩一認為,現在“雙碳”目標的提出,讓大家從理念上、觀念上徹底扭轉過來,碳稅有望在未來適當的時候推出。
“碳稅和碳市場都是促進碳減排的重要政策工具,是互補的,聯動協同發揮作用,而且兩者都是基于市場經濟的,通過經濟手段將企業減排的內在動力激發出來,比強制性的減排手段更為可持續、更為有效。”陳詩一表示,從長期來看,也要注意稅制的設計,保持稅收的中性原則,不額外增加一個稅源,而是把征收的稅用于產業結構轉型,推進重型往輕型、高污染向低碳綠色轉型。
陳詩一提到,產業結構轉型、新能源發展等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僅僅靠政府投資是不夠的,可以通過成立引導基金、種子基金,把企業投資、社會投資吸引到低碳綠色的項目中來,未來也可以將碳稅的收入作為種子基金。
碳稅與碳市場協同促進碳減排
碳稅和碳市場同為促進碳減排政策工具,如何協同發揮作用?
陳詩一介紹,碳市場的效果是總量減排。基本原理就是根據國家每年的減排目標,制定排放總量,結合每個企業排放的情況下,將額度分配給企業。碳市場對總量減排是比較有效的,較適合于某一個行業,比如已納入其中的電力部門;對于一些單獨的大型企業,碳排放量大的單位,不適用于全部納入碳排放體系的“大戶”,碳稅就是有效手段。
“碳稅和碳市場針對的對象有異同,但根本原理是一樣的。” 陳詩一指出,以前企業排放不需要成本,代價由社會來承擔。但是未來碳市場買配額可能需要一些成本,碳稅也是成本,以后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必須要考慮“碳成本”。
陳詩一強調,只有將碳排放內化成企業自己的成本,才會促進企業對減排技術的研發、資金的投入,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減排降碳。
(責任編輯:暢帥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