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國信托業年會于近日在天津召開。記者獲悉,此次年會以“聚焦五篇大文章,推動信托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參會各方一致認為,自去年以來,信托業發展積極向好,未來要主動融入黨和國家發展的戰略大局,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
轉型發展積極向好
會議指出,2023年以來信托業發展積極向好。一是回歸本源之路越走越穩。一年來,全行業資產服務信托規模接近11萬億元,占比達到40%,無論是成立筆數還是新增規模均已超過資產管理信托。信托服務領域不斷拓展,除傳統的家族信托、資產證券化服務信托以外,家庭服務信托、風險處置服務信托、資管產品服務信托等也成為了信托公司發力的重點。資產管理信托投向基建等傳統領域規模持續壓降,投向證券市場的資金規模持續提升。公益慈善信托也得到了長足發展。
二是信托行業打破剛兌的預期基本形成。投資者對信托產品有了更加理性的認識,開始逐步接受信托產品存在不能剛兌的可能性這一現實。
三是受托人文化建設逐步深入。在信托業務三分類新規的指引下,信托業不斷突破創新、圍繞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目標,運用靈活的機制和跨市場配置資產的優勢,積極支持國家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建設,支持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同時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投資文化。
根據中國信托業協會日前發布的2024年度上半年中國信托業發展評析,截至2024年2季度末,信托資產規模余額為27萬億元,較2023年4季度末增加3.08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5.32萬億元,同比增速為24.52%。
在信托資產規模取得增長的同時,行業立足受托人定位,探索可持續商業發展模式顯得更為重要。中國信托業協會特約研究員梁光勇表示,信托業轉型發展,要回歸本源,要站穩受托人地位不偏離,要在為受益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則下轉變業務驅動和發展模式,從服務對象、服務起點、服務職責、收入來源等方面厘清自身角色定位。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優勢和客戶結構,努力探索具有可持續性的商業發展模式,盡力降低經濟周期波動帶來的不利影響。
發揮好行業制度優勢
會議強調,信托業要堅定信心,把握行業發展的五個本質屬性。一是發揮好財產獨立的制度性優勢,信托業若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要圍繞制度特點出新招、出實招,拓展多樣性、專業性的金融服務;二是發揮好信托的功能性特點,信托作為一種獨特的法律關系,在服務實體經濟和助力社會治理能力提升方面,應當發揮出不同于其他金融服務的功能性優勢;三是認識并運用好信托的社會性特征,信托作為市場化制度的安排,應在調節各類民事、商事關系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四是立足時代性,信托應緊扣時代的主旋律,主動對接和服務時代和市場的需求;五是始終堅持人民性,全心全意服務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斷開發符合人民群眾意愿和實際需求的信托產品和服務。
事實上,信托可以為財產安全管理提供制度性保障,具有穩定的事務處理機制和靈活的受益權設計。無論是資產服務信托、資產管理信托還是公益慈善信托,都為信托公司在家族財富管理和社會治理等領域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梁光勇認為,未來,隨著相關配套制度的逐步完善,信托制度在服務社會方面的功能優勢將愈加明顯。信托公司要充分利用信托制度的優勢,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深度融入社會發展大局,奮發有為,以新的業務模式和業務形象更好地滿足社會各方的期待和信任。
圍繞“五篇大文章”做好三項任務
會議要求,信托業要堅決貫徹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的“八個堅持”要求,圍繞“五篇大文章”開展持續地開拓創新,做好以下三項根本任務:一是堅持信托業發展符合時代的要求,找準信托在中國特色金融體系中的定位,有力有效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積極開展養老金融服務,踐行信托的普惠功能。二是夯實信托業長效健康發展的基礎,不斷完善法律法規,提升專業能力,培養專業人才,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三是著力防范和化解行業風險,加強合規建設,做到“兩個嚴禁、一個防止”,切實加強自身治理。
在業內專家看來,金融五篇大文章為信托行業未來如何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進一步明確了未來信托業在助力經濟結構優化過程中的發力點,對于切實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著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具有重要意義。
需要指出的是,信托業回歸本源背景下,業務轉型意味著業務邏輯的變化,風控邏輯也將隨之變化。信托公司要看到當下的機遇與挑戰,著眼長遠,不急功近利和貪圖短期暴利。
對此上述業內專家認為,從整個行業層面來講,一方面需要舉股東、信托業保障基金及信托公司等各方之力,積極化解風險,有效保障委托人的利益;另一方面,信托公司需要逐步把重點轉向謀求自身發展上來。發展是第一要務,唯有發展才能建立造血機制,才能在動態中逐步化解存量風險,實現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金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