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發展銀發經濟,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2024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提出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促進事業產業協同,加快銀發經濟規模化、標準化、集群化、品牌化發展,培育高精尖產品和高品質服務模式,讓老年人共享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銀發經濟是向老年人提供產品或服務,以及為老齡階段做準備等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和,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潛力巨大。近年來,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民生工程加速推進,頂層設計不斷完善,標志著我國銀發經濟的發展進入新階段。切實推動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要以解決老年人急難愁盼為著力點,提升其生活品質,進一步完善制度供給,拓展科技賦能寬度,讓養老服務更加適老悅老,以激發銀發經濟內生活力和動能。
摸準老年人需求,以街道社區為單元,加快推進基層治理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推進養老服務體檢制度,充分發揮街道社區作用,定期對轄區老年人開展問需服務,結合市民熱線等公共服務平臺大數據,深入研究老年人真實訴求。需要注意的是,不僅要深入分析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還應包括精神文化需求。大力推進嵌入式養老服務,將社會養老資源、老年人的產品和服務,聚集到老年人的周邊、身邊和床邊,把專業養老機構的服務嵌入基層治理,同時依托國家各項優惠政策,整合轄區各類資源,為養老機構的運營提供全方位支撐。北京市西城區自2016年開始,實現區級高位統籌,著力構建“三邊(老年人的周邊、身邊、床邊)四級(市、區、街道、社區)、社區居家機構相結合、醫養康養相協調”的養老服務體系。打造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總服務臺”,劃分基本養老服務網格,實現基本養老服務對象認領、簽約和基本保障服務全覆蓋。將專業養老機構的服務引入社區,提供助餐、日間照料、醫療護理、心理干預等服務,將服務嵌入社區和居家環境,打造家門口的養老院。同時,區、街道或社區為養老機構提供房租減免、對接政府補貼,減輕了養老服務機構的運營壓力。嵌入式養老服務模式既為老年人提供精準服務,也有助于企業、社會組織等養老服務主體的良性運行。
完善相關制度,挖掘發展潛力,加快推進金融與養老產業融合。鼓勵地方設立區域性養老產業基金,通過政府引導基金的杠桿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養老產業發展。探索設立地方政府養老產業融資擔保中心,形成養老產業白名單,為輕資產運營、缺乏足值有效抵押物的優質養老服務機構提供融資支持,推進銀擔合作,拓寬養老產業融資渠道。與此同時,加強風險防控,建立科學有效、規則統一的養老金融監管協同機制、應急響應機制,完善部門聯動處置措施,把各類養老金融活動納入監管和風險防控視野。建立養老金融行業自律機制,加強行業內部監管和約束。
強化科技支撐,創新應用場景,加快推進信息技術與康養產品融合。有研究顯示,老年人積極融入數字生活,超過80%的受訪者愿意使用智能產品,使用意愿最高的前三類智能產品分別是“健康管理”“安全監測”和“智能家居”。要謀劃一批前瞻性、戰略性科技攻關項目,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移動終端、可穿戴設備、服務機器人等智能設備在養老場景集成應用,加快信息技術與康養產品融合,加快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近年來,一些科研院所研發了很多適用于養老場景的產品,如服務機器人、睡眠監測儀、防走失科技服、自動翻身床等智能設備,要盡快實現科研成果和市場的有效對接,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市場化產品。用科技創新夯實銀發經濟的發展基礎,完善相關產業鏈,推動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陳大鵬 談小燕)
(責任編輯: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