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不少金融機構在養老金融領域進行了積極探索,形成了多向發力的格局。
多向發力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持續豐富產品供給。例如,個人養老金制度啟動實施一年多來,各類金融機構已經有741只個人養老金產品上架,包括465款儲蓄類產品、162只基金、95款保險產品、19款理財產品,為居民提供更多選擇。二是持續提升專業能力。以居民老年經濟安全為目的,通過開展投資者教育等活動,引導居民優化資產配置,更好滿足養老需求。三是持續構建養老生態。不少保險公司積極進入醫養產業,通過建設養老社區、提供基于社區和居家的醫養服務等不同模式,將老年經濟保障與服務保障有效銜接起來,廣受關注與認可。
這種多向發力的格局也體現出養老問題的復雜性。一方面,老年經濟安全直接面臨財務準備是否充分的挑戰,即個人面臨年老后因為財務準備不充分可能產生收支缺口的不確定性。特別是伴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升、醫療技術不斷進步,個人預期壽命持續延長,由于資金準備不足帶來的不確定性日益得到廣泛關注。事實上,養老規劃意味著個人需要合理規劃當前消費與儲蓄的關系,以更好平衡當下生活品質與年老后的生活水平,這就要求個人應更清晰地認識財務管理安排與生命周期階段的關系,更深入地理解變化的經濟社會環境中財務資源配置動態調整的依據與方法。換句話說,這對個人長期進行財富配置與管理的觀念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美好的老年生活還面臨突出的非財務背景風險,即個人可能在年老后難以獲得充分、優質、便捷、可支付的醫養服務。事實上,面對快速變化的人口結構,居民日益增長的老齡服務需求與服務體系發展不充分不平衡之間的矛盾也在凸顯,而這種風險難以直接通過金融市場交易或者分散化投資進行化解。
正因為此,面對老齡化背景下的民生關切,金融業不僅要在豐富產品供給、提高資產管理質量、科學引導客戶資產配置等傳統金融服務領域做文章,還可以作為“養老付款人”積極鏈接相關服務資源,暢通“場景—產品—服務”式的覆蓋個人全生命周期的產業鏈條,構建連續、協調、優質、可得的服務體系。更進一步來講,養老資金儲備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在老齡化社會,老年群體在總人口中的占比會持續增加并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維持高水平,而富有創新活力、集成高效的醫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是促進消費強勁增長、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的題中應有之義。壽險業積攢了大量的長久期資產,通過自行投資、戰略合作、資本聯合等多種渠道,延長產業價值鏈、進入長期性的醫養行業,不僅可以助推經濟增長、改善民眾預期,也可能改善其資產負債匹配。可以說,資金端與服務端齊抓并舉,正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之道,“保險+”乃至“金融+”模式的探索值得期待。
須看到的是,金融保險業通過綜合能力建設,在更好服務民眾養老需求的同時,也面臨一些挑戰。盡管養老金融產品不斷豐富,金融保險業在資產配置方面也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但未來還需進一步提升資金長期投資能力,并建設更為完善的風險內控機制,以匹配更高的個人養老資金配置需求。同時,保險業在醫養生態構建方面的相關人才和經驗積累不足,“保險+”模式在盈利模式、風控安排等方面還存在諸多需要深入探索的問題,尚未實現從“點”到“面”的突破,還需要結合自身發展實際,在探索中循序漸進。這就要求加快完善監管“基礎設施”,形成有效的養老金融監管技術標準、數據標準和信息平臺,等等。此舉可以為有效匯聚和及時分析風險數據、強化預警、改善宏觀審慎監管提供有力支撐。(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 鎖凌燕)
(責任編輯: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