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加劇的當下,養老問題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6月20日,在2024陸家嘴論壇上,中國人壽集團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裁蔡希良與中國太保總裁趙永剛就養老金融的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強調保險業應充分發揮其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的功能,積極投身于養老金融事業,為構建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貢獻力量。
“據專業機構預測,到2035年,我國銀發經濟的市場規模有35萬億元之多,有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任何一個有效市場的形成,都有賴于供給和需求的雙向奔赴,銀發經濟同樣如此,這個需求要看有沒有消費能力,老年人有沒有錢消費、敢不敢消費,對于釋放銀發經濟的潛力尤其關鍵。”蔡希良表示,正因如此,黨中央部署養老金融這篇大文章,提出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主要就是解決養老金儲備不足和養老風險保障不足的兩個問題。
“養老金融不僅是完善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的基礎設施,更是發展養老服務事業和產業的支撐力量。”趙永剛在論壇上指出,保險業在養老金融領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作為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保險業不僅要關注傳統的風險保障功能,還要在負債端、資產端和服務端融合發力,為養老金融大文章增輝添彩。
近年來,中國太保作為國內綜合性保險集團,積極響應國家政策,主動開展養老金融相關布局,為銀發經濟和養老金融貢獻積極力量。從實踐來看,趙永剛表示,保險業在養老金融領域應關注三個方面:一是豐富個人商業養老保險供給,助力健全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二是發揮跨周期資產配置專業能力,持續為養老資金管理貢獻力量;三是發揮長期資金優勢,積極布局養老服務,構建起“產品—投資—服務”的養老生態閉環。
具體來看,在養老金融領域,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的發展至關重要。因為養老首先要解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近年來,在國家和監管部門的政策支持下,養老保險產品持續豐富。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保險業積累的養老準備金超過6萬億元。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公共服務供給、社會保障制度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巨大挑戰。因此,推動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發展是當前構建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的首要任務。”趙永剛認為,相對于銀行理財、基金、儲蓄等其他金融產品,保險產品在長壽風險管理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保險公司可以利用基于生命表的精算技術,為不同群體、不同人生階段的客戶提供個性化、差異化的養老資金規劃。這些養老保險產品可兼具終身領取、保證領取、靈活領取等多種形態設計,還可提供抵御生老病死殘等多種人身風險的綜合養老保障計劃,專業價值不可替代。
除了豐富的商業養老保險產品外,保險公司還憑借自身跨周期資產配置的專業能力,持續為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商業養老保險資金的投資和管理貢獻積極力量。趙永剛表示,保險公司在大類資產配置能力、絕對收益獲取能力、另類產品創設能力上都具有比較優勢,長期資金的管理理念和均衡的產品風險收益特征也非常適合養老金的管理需求。
“不同于儲蓄、理財、基金等傳統金融產品,養老金融有其特點,應該具備長期積累、跨期支付、保值增值等重要特征和功能,所以,發展養老金融應該要把握好功能定位,在頂層設計、激勵政策以及產品服務的提供等各個方面,切實體現政策的一致性和目標的一致性。”蔡希良說。
在養老服務領域,保險機構依托長期、龐大的資產規模,戰略布局養老產業、提供高品質養老服務。“這種戰略布局有利于構建起‘產品—投資—服務’的養老生態閉環,提升客戶獲得感。同時,由于養老產業的長周期與保險資金特性天然匹配,布局養老產業也有利于險企資產負債管理,以及探索從養老金給付向養老服務給付的轉變。”趙永剛說。
數據顯示,我國養老保障體系中三個支柱并不平衡。截至2023年年底,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10.7億,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參加人數近7600萬人,第三支柱中個人養老金開戶數超過4900萬個,但賬戶空轉率約占七成。
對于養老金融的發展,蔡希良認為,必須盡早采取行動,優化養老金融政策體系,大力提升第二、第三支柱的吸引力與覆蓋面,切實解決養老金儲備不足的問題。
蔡希良也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政策建議,包括取消企業參加第二、第三支柱必須先參加第一支柱的要求;取消企業年金職工參保率須達到70%的隱性門檻,以給廣大的中小微企業、社會公眾更多的自由選擇權。在稅收方面,建議研究適度提高個人養老金稅收優惠額度,優化個人養老金領取之后無差別征收個人所得稅的政策,對于中低收入人群、靈活就業人群等全程免稅,從而增強第三支柱的吸引力。
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養老金融將成為未來金融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保險業作為養老金融領域的重要力量,應充分發揮其獨特優勢和專業能力,積極投身于養老金融事業,為構建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