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近日公布的8月份金融統計數據顯示,廣義貨幣(M2)、社會融資規模、企業中長期貸款等多項指標處于合理水平,金融穩固、精準、有效地支持了經濟恢復和企業發展。
首先,貨幣信貸總量實現合理增長。8月末,廣義貨幣余額231.23萬億元,同比增長8.2%;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305.28萬億元,同比增長10.3%。這兩項指標增速與疫情前水平大體相當,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
其次,信貸資金精準流向實體經濟。8月末,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為186.65萬億元,同比增長12.2%,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61.1%,同比高1個百分點。
再次,貨幣市場利率總體平穩,表明流動性合理充裕。8月份,同業拆借加權平均利率為2.08%,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為2.08%,均與上月持平,比上年同期分別高0.04個、0.02個百分點,貨幣市場運行平穩。
8月份金融統計數據中,個別數據的短期波動也引發關注。其中,企(事)業單位新增中長期貸款較去年同期少增超過2000億元,一個重要原因是受局部地區洪澇災害以及疫情影響,企業生產經營活躍度不高,導致信貸需求不足。基于經濟環境不確定不穩定因素、部分企業面臨生產經營困難的現實需求,金融有必要繼續穩準發力,更好支持企業恢復發展。
從量上看,要加大信貸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央行近期召開的金融機構貨幣信貸形勢分析座談會提出“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為亟待資金“解渴”的市場主體吃下“定心丸”。做好跨周期設計,做好宏觀政策銜接,其中,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定性、前瞻性和有效性,保證資金供給符合實體經濟需求節奏。另外,加強政策配合也是題中應有之義,其中,財政政策要合理把握投資和地方債發行進度,與貨幣政策協同發力,讓企業在可預期、適宜的政策環境中安心謀發展。
從價上看,促進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繼續下行依舊是重點任務。一方面要用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并發揮好監管考核“指揮棒”作用,督促金融機構將政策紅利真正轉化為惠及企業的“真金白銀”;另一方面要以市場化改革的手段降成本,進一步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釋放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潛力,優化存款利率監管等。另外,考慮到凈息差收窄、資本補充等壓力,銀行也要平衡好讓利于企與可持續發展,通過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多渠道補充資本等方式拓展讓利空間,夯實穩健經營基礎。
從結構上看,信貸投向要更精準,使資金更多流向科技創新、綠色發展、中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并非意味著“大水漫灌”,不是無差別支持所有企業,而是要更多從優化結構上著力,做好“加減法”。其中,“加法”體現在精準滴灌符合國家發展需求和人民需要的領域,比如近日央行新增3000億元支小再貸款額度,支持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融資,正是體現了“精準”二字;做好“減法”則體現在以適度的節奏引導資金從“三高”和落后產能以及“僵尸企業”等領域流出。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穩步恢復,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向好,經營效益持續改善,這表明前期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是合理且有效的。可以期待,隨著更精準有力的政策適時發揮作用,更適宜的經濟金融環境將促進企業輕裝上陣、持續恢復發展。
(責任編輯: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