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要引導銀行擴大信用貸款、持續增加首貸戶,推廣隨借隨還貸款,使資金更多流向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更多流向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受疫情持續影響行業企業給予定向支持。此外,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增長30%以上。
數據顯示,2020年,人民幣貸款增加19.6萬億元,同比多增2.8萬億元。民營企業、制造業貸款分別增加5.7萬億元、2.2萬億元。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貸款、信息技術服務業貸款同比分別增長30.9%、20.1%、14.9%。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這顯然需要金融把服務實體經濟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從助力提升國民經濟整體效能的角度來看,今年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點將是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小微企業、“三農”等領域。
在繼續強化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的同時,尤為重要的是打破金融“活水”流向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障礙。這意味著,加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力度有賴于更深層次地推進金融改革。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也強調,要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其中包括繼續多渠道補充中小銀行資本、強化公司治理、推進政策性銀行分類分賬改革。
中小銀行改革是我國金融改革的重點領域。作為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支持中小微企業的主力軍,中小銀行的資本充足狀況關系著其服務小微企業的能力。董希淼表示,中小銀行需要內外源相結合進行資本補充。內源性資本補充主要依靠提升盈利能力,通過利潤留存補充資本,并適當控制風險資產的增長速度;外源性資本補充需要根據市場情況綜合運用境內外各類資本工具適當補充,比如適時通過優先股、可轉債、永續債、二級資本債等資本工具補充資本。而在加快為其“補血”的同時,達成中小銀行改革目標也需要進一步推動完善中小銀行的治理體系,加緊填補中小銀行在薄弱領域和環節的短板,使其能夠在多樣化、特色化、廣覆蓋的銀行體系中發揮獨特作用,向實體經濟和廣大消費者提供更高質量的金融服務。
(責任編輯: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