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我國銀行業進入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新時代。
銀行業聚焦回歸本源、專注主業,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務,實現了服務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大幅提升,并逐步實現由大到強、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變革,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與此同時,針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銀行業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優化信貸結構,服務實體經濟質效顯著提升,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結構調整提供了源頭活水。
改革發展蹄疾步穩 成為全球最大的銀行市場
擁有強大的金融機構是金融強國的核心要素之一。目前,我國金融體系以間接融資為主,銀行業金融機構是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也是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
近10年,我國銀行業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在我國金融業機構476.49萬億元的總資產中,銀行業機構總資產達429.58萬億元,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銀行市場。
英國《銀行家》雜志近日發布的“2024年全球銀行1000強排行榜”顯示,按照一級資本排名,我國多家商業銀行上榜且名列前茅。其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排名前四,交通銀行、招商銀行、郵儲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位居前20強。這彰顯了我國銀行業統籌發展與安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成果。
在規模上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國銀行業高度重視資本管理,始終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抵補能力整體充足,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不含外國銀行分行)資本充足率為15.43%,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2.35%,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0.77%。
從推進政策性銀行分類分賬改革,到規范大型銀行綜合化經營,再到規范中小銀行公司治理,在推進銀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我國銀行業資產負債結構更趨合理,風險抵補能力持續提高,一張更加扎實和穩健的資產負債表,支撐起銀行業總量更大、結構更優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同時,這也筑牢了我國金融業乃至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盤——既有能力抵御化解金融風險,也能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持續不斷、強勁有力的動力支撐。
聚焦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一組數據足以佐證我國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在近10年所取得的非凡成就。
來自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顯示,2014年,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為81.43萬億元;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247.05萬億元。10年間,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
2013年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發展普惠金融。此后,金融管理部門對小微企業貸款的政策制定與導向要求逐漸細化,從支持全口徑小微貸款發展到側重普惠小微貸款,從單一強調“增量”到“量增、面擴、價降”并重,著力疏通小微企業融資堵點、破解融資難題。銀行業在政策東風下發力普惠金融,大型銀行下沉布局,中小銀行深耕本地,金融活水加速流向社會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我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普惠型涉農貸款年均增速分別達25.5%和14.9%,行政村基礎金融服務覆蓋率接近100%,人均銀行賬戶約9.5個,普惠金融發展成效顯著。
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創設了一系列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引導我國信貸結構持續優化。銀行業進一步加大對制造業、科技創新、小微企業、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等領域的支持力度。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本外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1.9%,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31.9%,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同比增長36.5%,均明顯快于全部貸款增速。
值得一提的是,在市場主體資金可獲得性不斷提升的同時,綜合融資成本也在穩中有降。
近10年來,我國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日益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改革成效不斷顯現,與此同時,銀行業高效落實減費讓利政策。2023年,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88%,同比下降0.29個百分點,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顯著下降。
與此同時,銀行業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一系列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金融服務范圍更加全面、服務體系更加完善。2019年、2022年,中國人民銀行先后兩次印發金融科技發展規劃,銀行業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深化數字技術金融應用和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積極推進個人金融服務和金融市場交易服務數字化轉型。
如今,以數字化支付、消費信貸為代表的銀行業數字金融產品與服務有效地便利了居民生活、促進了居民消費,金融工作的人民性進一步彰顯。通過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手段,數字普惠金融顯著緩解了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中小企業融資難題,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進一步提高。
統籌發展與安全 有力有效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
有效防控金融風險,是建設金融強國的題中應有之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重要成果。
金融管理部門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決清理整頓金融脫實向虛、“以錢炒錢”等問題,2017年,銀行業資產規模擴張速度趨緩,并在隨后數年保持低速增長態勢。此后,金融資產盲目擴張得到根本扭轉,高風險影子銀行較歷史峰值壓降約30萬億元。
此后5年,銀行業貸款增速開始顯著超過資產規模增速,銀行資產負債表得以重構。這意味著,回歸本源、專注主業的效果愈發顯現。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1年,銀行業總資產年均增速8.1%,回歸至合理水平。近10年間,隨著銀行資產業務進一步回歸本源,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得到持續提升,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逐步形成,金融脫實向虛得到根本扭轉。
此外,我國中小銀行機構改革化險穩妥推進,機構整合、股權重構、市場退出……改革重組后的銀行機構正在逐步恢復造血功能,實現穩健經營。數據顯示,經過近幾年的改革化險工作,高風險中小銀行數量已較峰值下降一半。
從人民銀行金融機構評級結果看,我國絕大多數銀行業金融機構經營穩健,特別是24家主要銀行評級一直保持優良,資產規模在銀行業總資產中占比約70%,是我國金融體系名副其實的“壓艙石”。
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最新披露的數據,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3.4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1414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59%,與上季基本持平。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質量基本穩定。
(責任編輯: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