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至6月8日,“2024上海國際碳中和技術、產品與成果博覽會”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行。多家銀行亮相碳博會現場,通過靜態展示和動態互動形式展現在綠色金融領域的積極探索與成果。
一直以來,商業銀行都是綠色金融領域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多家銀行表示,在“碳”尋綠色金融的道路上,將把綠色金融創新發展與服務實體經濟、助力新質生產力、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大力推進綠色金融、轉型金融,讓“綠色金融樹”枝繁葉茂、生生不息。
商業銀行“碳”索未來
在本屆碳博會上,參會銀行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6月6日,中國證券報記者現場探訪發現,除專業綠色低碳產品和內容展示外,多元化的互動也成為本屆碳博會上商業銀行的一大看點,吸引不少觀眾在展臺排隊打卡體驗。
例如,中行推出環保答題等五項互動活動,只要參與均可獲得禮品;農行、交行展臺內設置低碳單車互動區,參與者通過踩單車享受運動減碳樂趣。
“這些活動不僅有小禮物拿,也讓我深度了解和沉浸式體驗到綠色金融的魅力,真真切切感受到低碳生活的愉悅。”現場一位體驗觀眾對中國證券報記者直言。業內人士認為,通過互動體驗,不僅可以給非專業的觀眾帶來驚喜,還可以提升他們對綠色低碳的認知,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綠色低碳行為。
除此之外,多家銀行均在本屆碳博會上發布綠色金融領域的最新舉措。6月5日,上海農商銀行發布該行轉型金融服務方案,助力傳統高碳排放領域企業實現綠色低碳轉型;并與中國太保共同啟動銀保合作,進一步加強“綠色金融+保險”的跨界合作。
6月6日,上海銀行發布綠色金融服務方案3.0。上海銀行副行長俞敏華表示,希望以服務方案3.0版本推出為契機,將綠色金融與科技金融、普惠金融、數字金融、園區金融、供應鏈金融深度融合,更好地支持綠色低碳產業發展以及工業綠色低碳轉型,積極踐行“五篇大文章”,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綠色信貸成為重要抓手
以綠色、低碳為核心的經濟浪潮席卷全球,早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早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雙碳”目標既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由之路,也為經濟發展帶來全新的機遇。在這一目標實現的過程中,還少不了金融力量的助力,綠色金融便是重要抓手。
綠色金融是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綠色基金、綠色理財等。在“雙碳”戰略下,商業銀行正在運用多種金融工具在綠色金融領域實現綜合布局。
以長三角地區為例,93%的銀行已制定綠色金融戰略規劃,82%設有專門的綠色金融委員會或部門,85%制定監督檢查及獎懲機制,確保綠色金融發展質量;在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方面,94%的銀行已開展綠色信貸業務,綠色普惠金融和綠色科技金融業務也分別有85%和64%的銀行參與,還有20%和10%的銀行分別開始探索綠色債券和碳金融業務,氣候投融資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金融業務也已實現“零的突破”。
其中,綠色信貸是商業銀行開展最為廣泛的業務,而浦發銀行早在2008年即推出了業內首個《綠色信貸綜合服務方案》,目前方案已迭代至3.0版本,涵蓋綠色智造、綠色城鎮化、綠色能源、環境保護、新能源汽車、碳金融等六大領域。
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33.77萬億元,同比增長35.1%,高于各項貸款增速25.9個百分點,一季度增加3.7萬億元,季度增量創歷史新高。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間接碳減排效益項目的貸款分別為11.21萬億元和11.34萬億元,合計占綠色貸款的66.8%。
做好轉型金融與綠色金融銜接
做好綠色金融的大文章,不僅需要引導金融資源支持近零排放的綠色經濟活動,也需要支持高碳排放行業的低碳轉型,因此轉型金融應運而生并有了越來越多的探索。
上海國家金融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表示,當前綠色金融產品主要集中在綠色信貸與綠色債券,綠色金融產品供求的結構性矛盾還較為突出,在引導企業轉變生產方式、注重環境保護方面的作用還未充分發揮。從該角度看,推動轉型金融深入發展,做好轉型金融與綠色金融銜接,是未來一項重要工作。
今年,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新版指導意見)。在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中金研究院院長彭文生看來,進入綠色轉型的新階段,我國綠色金融的核心任務也從注重“量”逐步向提升“質”轉變。新版指導意見圍繞這一新任務提出了新的指導,有幾點特別值得關注,其中一點是強調了“高碳產能轉型”和“綠色產能開發”并重的策略,重點提出了支持高排放行業和高排放項目綠色低碳轉型,并提及加快構建轉型金融相關標準體系建設。
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認為,一旦轉型金融標準正式落地,我國轉型金融業務量有望出現持續高速增長。同時,在馬駿看來,轉型金融業務的大規模開展要求金融機構能夠建立清晰的內部業務流程,有效識別合格的轉型活動和轉型主體,輔導企業開展低碳轉型和采用合理的減碳技術,強化以溫室氣體排放為核心的信息披露能力建設,在企業和金融機構兩個層面規劃與落實碳中和計劃。如果能力不到位,很可能在業務擴展的同時出現更多的“洗綠”和“假轉型”風險。對此,馬駿建議,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應該將強化能力建設作為未來綠色金融與轉型金融發展的重要基礎。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