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民銀行與外匯局相繼發聲,明確表達了有序推進金融服務業和金融市場制度型開放的決心,特別是外匯局強調支持中長期資本入市,這一信號不言而喻。
當前,我國金融市場的制度型開放正處于歷史轉折點,擁有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開放的優勢顯而易見,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外資進入我國金融市場,增加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和活力。另一方面,還可以促進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為穩外貿提供有力支撐。
與此同時,在全球經濟低迷、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我國金融市場的制度型開放更顯得難能可貴。這不僅展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也向世界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號:中國將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為全球經濟的復蘇和增長貢獻自己的力量。
自2018年以來,中國金融制度型開放的步伐明顯加快。
在市場準入方面,打破了外資持股比例的限制,放寬甚至取消了銀行、證券、保險等多領域的準入門檻;同時,也精簡了外資機構的股東資質要求,大幅拓展了其業務范圍。
從實際效果來看,我國金融市場的制度型開放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近年來,我國債券被國際主流指數納入,其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大幅提升;外資金融機構投入“真金白銀”,加速布局中國市場,資產規模持續擴大。
這些變化充分證明了我國金融市場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在不斷增強,也為進一步深化制度型開放奠定了基礎。
當然,不能忽視外部形勢的復雜性和國際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帶來的挑戰。但越是關鍵時刻,越要堅定信心、迎難而上。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擴大自主開放、單邊開放政策,展現出巨大的開放決心。面對困難和挑戰,中國仍然積極探索和其他國家合作共贏,成為動蕩國際環境下的“穩定器”。
隨著一系列增量政策的密集出臺和有效實施,社會預期和市場信心正在逐步回升。特別是,近期,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進一步釋放了積極信號,經濟回升向好的有利因素不斷累積增多。
展望未來,一方面,要為外資提供更多便利,逐步形成涵蓋股票、債券、衍生品及外匯市場的多渠道多層次開放格局;另一方面,打造更加友好包容的營商環境,統籌推進跨境人民幣和外匯管理改革,為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投資興業,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但無論金融市場如何開放,國家安全依舊要擺在第一位。對此,需要從制度設計入手,完善外匯市場“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管理,以防范化解外部沖擊風險。
總之,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只會越來越大。要以更加開放的心態、更加穩健的步伐,堅定不移地推動金融市場的制度型開放向前發展。
(責任編輯: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