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12月15日訊 今日在“第二屆中醫藥產業生態論壇”上,中康科技中藥產業大數據中心首席專家賈海彬作《多元化時代的創新與發展——2024年中醫藥產業發展趨勢》主題報告,深度剖析當前中醫藥產業的現狀、挑戰與原因,并展望行業未來趨勢。
健康中國戰略振興中醫藥產業
國務院印發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綱要》”)首次明確提出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的產業定位。據國家統計局預測,2023年至2030年,國內生產總值將長期維持在4%-6%,增速呈放緩趨勢。與此同時,人均醫療支出持續增長,未來十年健康產業增速將超過經濟的增長速度。隨著我國老齡化趨勢加劇、慢病高發且向低齡化蔓延,個人健康的意識和養護逐漸成為關鍵環節,中醫藥將發揮更重要的角色。
當前,政策推動了醫療資源可及化,基礎中醫藥服務得到良好的發展。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促進了產學研一體化、中藥全程質量追溯、中成藥研發與中醫循證醫學等多方面發展,推動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醫藥產業發展面臨跨越周期挑戰
從服務體系上看,我國目前已建立了相對完善的覆蓋城鄉的中醫醫療服務網絡。值得關注的是,2023年內新增中醫館及中醫診所1.2萬家,增幅創歷史新高。在防治協同方面,后疫情時代,中醫藥二元消費結構分化明顯。院內聚焦于慢性疾病和疑難雜癥的治療和輔助治療,而院外則更注重輕微疾病的自我診療和健康養生需求。
在2024年,“中醫出圈”、“中醫生活化”不斷搶占熱搜,反映出當前民眾健康素養不斷提高,中醫藥應用場景豐富多樣。
然而,中醫藥發展仍面臨著成果轉化難度大、市場轉化能力弱的問題。隨著藥價改革不斷深入,中成藥整體呈量價齊跌態勢?;ヂ摼W等新渠道的發展也對傳統中藥銷售渠道形成沖擊。中藥工業仍面臨著跨越周期的挑戰:產品和渠道存量空間收窄。據統計,2023年中藥工業總產值占醫藥工業總產值24.08%,距離《綱要》設定的2030年核心指標尚有5%左右空間,差距較大。2024前三季度72家上市企業總營收較2023年同期下滑2.76%;凈利潤總和同比減少9.64%。
2024年上半年,中藥飲片版塊營收增長6.1%,表現亮眼,這得益于中醫資源下沉和原料漲價。數據也反映出,中藥原料價格波動大,中藥材保障供應體系面臨挑戰。這源于薄弱的生產流通無法支撐大規模工業化的生產需求,更無法保證民眾日益增長的綠色、道地藥材的高質量發展需求。
中醫藥發展矛盾歸因于多元時代的來臨
中醫藥發展矛盾的根源在于多元時代的來臨。后工業化時代,人們的需求發生了重大變化,消費方向、消費特征、消費結構、消費渠道等均出現了顯著的轉變。消費從統一標準化轉向多元化、個性化,人們對中醫藥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治療功能,而是更加注重身、心、靈三個維度的綜合調理,其中情緒價值與心身療愈更是成為了中醫生活化的重要優勢場景。
然而,中醫藥傳統的認知體系在多元化時代顯得相對滯后,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醫藥的發展。首先,西化思維割裂了中醫系統性和整體性,中醫藥有其獨特的自身發展規律;同時,中醫也是運動的醫學,靈活辯證是靈魂,最忌憚“刻舟求劍”式的定量定性。例如,根據六經傳變規律,柴胡苗擅長發汗退熱,解太陽經表證。到小柴胡湯證時,可使用帶蘆頭柴胡。邪入厥陰時,才使用完全去掉蘆頭柴胡,并需要鱉血炮制,以防劫肝陰,當前的認知體系與上述理念格格不入;其次,簡單套用西醫邏輯易導致內涵缺失,進而造成低價競爭,劣幣驅逐良幣。例如,在中成藥、中藥飲片集采過程中,為了確保中標和市場份額,一些企業采用低價戰略競爭的方式。這種方式雖然短期內能夠取得一定的市場份額,但從長遠來看,卻可能導致中藥品牌流失及質量下降。最終,還會導致低水平重復建設,局限了產業發展空間。
數智化引領中醫藥傳承與創新
賈海彬認為,未來整個中醫藥產業必然進入一個三足鼎立的時代支撐16萬億元廣闊市場。嚴肅醫療、消費醫療、“中醫+生活”三極競爭將加速洗牌。其中,中醫中藥在嚴肅醫療領域的功能將逐步弱化,核心的消費增長將來自于“中醫+生活”大健康產業,如中醫+銀發經濟、中醫+旅游經濟、中醫+寵物經濟等,將創造更加有想象空間的廣闊市場。
對于產業鏈來說,以品牌為核心的多元生態閉環,是必經之路。上游,需要中藥原料控盤;在中游,需要關注品牌與渠道壟斷,下游則應構建多場景生態閉環,以精準的需求市場分析導航生產。在原料保障方面,原產地與產業鏈深度融合,鄉村振興是關鍵。
2024年是“AI智能體”元年,人工智能技術將極大推動產業升級換代。未來每個中醫都可能會擁有一個AI智能體,解放大量重復性工作,進而推動中醫藥產業往更高維度、更高層面的縱深服務發展。但這種創新,必須回歸本原,以傳承為基礎。
(責任編輯:譚夢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