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傳染病學專家張文宏直播賣蛋白棒的視頻,讓不少老人信以為真,瘋狂買單,櫥窗商品已售出上千件。但最終發現這是一起利用AI換臉技術合成的侵權視頻。
張文宏等名人成為被AI技術假冒的“躺槍者”,并非個案。今年“3·15”期間,本報曾發表了《AI換臉下的扭曲生意鏈》一文,揭露一些不良商家利用AI換臉構建起一條低成本牟暴利的灰色產業鏈。9個月后,AI換臉騙局不僅沒有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引導AI換臉回歸正軌,不僅需要平臺方更多的監管,也真正考驗相關管理者的智慧。
名人到公眾
泛濫的銷售產業鏈
添加一段視頻,輸入一段語音,便能提取克隆相關的嗓音特質,根據預設好的文本內容,智能修改口型。當前,AI換臉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在合成軟件上生成這樣一個時長1分鐘的換臉視頻,只需等待幾小時。
北京商報記者使用了幾款熱門AI換臉合成軟件發現,僅需提供一張照片,就可以生成寫真照片、跳舞視頻等。如果不確定需要哪種風格的照片或視頻,軟件內還提供各種模板,包括古風漢服、民族服飾、熱門大咖、明星換臉等選擇。
AI技術的進步給用戶帶來了便利性和娛樂性,但同時,由AI換臉引起的侵權和違法行為不在少數。10月30日,根據北京互聯網法院發布的數據,近一年共受理個人信息保護糾紛案件113件,呈增長趨勢,侵權主體以互聯網企業為主,AI換臉等新型侵權案件不斷涌現。
據報道,換臉明星名人直播帶貨的產品銷量往往數小時可達上千件,并且已形成換臉銷售產業鏈;山東濟南一男子接通了由AI換臉成親戚的視頻通話,7秒的視頻時間被騙了30萬元;今年2月,一跨國公司在開視頻會議時,不法分子換臉成公司高管,讓員工先后15次將2億港元轉到指定賬戶。
“不僅是面部特征一樣,AI還會說方言,我打了兩次視頻電話都沒有發現對方不是自己的爸媽?!痹籄I換臉騙走8000元的李女士向北京商報記者說道。
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說:“AI換臉技術主要基于深度學習算法,尤其是生成對抗網絡(GAN)。通過不斷訓練,生成器能夠逐漸生成難以被判別器識別的假臉。同時,結合面部特征點識別、3D建模等技術輔助,實現臉部表情、動作等逼真合成?!?/p>
面對這些明目張膽的侵權行為,張文宏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樣的賣貨賬號不止一個,且一直在變,我多次向平臺投訴但屢禁不絕。很多不明真相的老百姓,特別是有些對AI不是很熟悉的、年紀較大的市民,就很容易相信?!贝送猓瑥埼暮暌部紤]求助警方,但對方看不見、摸不著,經常更換賬號,很難找到準確的報警對象。
郭濤補充到,當前AI技術飛速發展,特別是深度學習算法的不斷成熟,使得換臉技術的門檻大大降低。“可以說,AI換臉的泛濫與技術門檻的降低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p>
侵權與違法
被踐踏的肖像權
“我的人臉信息他們從何獲得?”“AI換臉違法嗎?”對于AI換臉所觸及到的侵害個人權益和欺詐問題,北京觀韜律師事務所執行合伙人、知識產權業務委員會主任李洪江律師對此直言:“AI根據用戶指令生成的某些換臉視頻可能涉嫌侵權甚至構成違法?!?/p>
近日,廣州互聯網法院就審結了一起由“AI換臉”視頻合成模板引發的侵權糾紛。一位知名短視頻博主發現自己的漢服裝扮視頻被某科技公司擅自制成了付費“AI換臉”模板。法院審理后認定,該公司的行為侵犯了博主的肖像權。廣州互聯網法院綜合審判三庭庭長曹鈺說,本案的焦點就在于,沒有使用他人面部形象的情況下是否構成侵害肖像權。
此外,北京互聯網法院提供的典型案例也顯示,原告廖某是一名古風短視頻博主,在全網擁有較多粉絲。被告某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在未經原告授權同意的情況下,使用原告出鏡的系列視頻制作換臉模板,并上傳至其運營的案涉軟件中,提供給用戶付費使用并以此牟利。最終法院判決被告向原告賠禮道歉、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和維權費用。
根據《民法典》,公民享有肖像權,這意味著他人不得隨意使用肖像,同時,對自然人聲音的保護,參照適用肖像權保護的有關規定。
李洪江認為,AI換臉技術被濫用后,不僅會侵犯他人的肖像權,如果被用于丑化、污損他人形象,或制作不雅視頻等會侵犯他人的名譽權,另外,涉及獲取、處理、使用他人的人臉信息等敏感個人信息,且未經權利人同意則可能侵犯個人信息權益。
李洪江進一步指出:“利用換臉技術進行直播帶貨,涉嫌違反民法典關于肖像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同時可能涉嫌虛假宣傳;而如果利用換臉技術進行詐騙,違反了刑法關于詐騙罪和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等的規定,可能構成犯罪?!?/p>
對此,郭濤建議:“可以通過觀察面部細節是否自然、表情動作是否連貫,以及視頻中光影效果的變化來判斷是否是AI換臉視頻。”
“如遇到AI換臉視頻,受害者要第一時間保存證據,同時注意保存與侵權行為相關的所有信息,并尋求專業的技術鑒定機構對涉嫌侵權的作品進行鑒定,以確認其是否由AI合成。”李洪江補充道。
預防和識別
全鏈條進行治理
AI換臉等新型侵權案件不斷涌現,除了用戶自身提高網絡安全意識,對于AI換臉相關風險的預防與整治,需要從源頭進行監管,司法形成多主體、全鏈條的治理。
“AI換臉與個人肖像密切相關,不免引起公眾對肖像權與個人信息權益的擔憂。”北京互聯網法院在闡述上述案件典型意義時指出,本案明確了肖像權“可識別性”不局限于面部,但應當主要集中于自然人的個人生理特征,避免肖像權的任意擴張影響妝容、造型等領域的合法使用及創作傳播。
現階段,不少平臺已經明確要求在使用AI換臉技術時標明身份,并對不當使用的行為作出了處置措施。
3月26日,抖音安全中心發布不當利用AI生成虛擬人物的治理公告,指出將嚴格處罰違規使用AI生成虛擬人物發布違背科學常識、弄虛作假、造謠傳謠的內容;12月15日,“微信珊瑚安全”微信公眾號發布關于打擊利用AI仿冒知名人士進行營銷宣傳的公告,已處理532條內容,關閉賬號209個。
另外,相關規定也為AI換臉劃定了“底線”和“紅線”。2023年起施行的《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明確,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務制作、復制、發布、傳播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信息,深度合成服務提供者應當以顯著方式提示深度合成服務技術支持者和使用者承擔信息安全義務。
但AI換臉技術涉及復雜的算法和數據處理過程,使得法律難以全面覆蓋所有可能的濫用情況。
李洪江認為:“AI換臉技術的法律地位尚未明確,導致侵權責任的界定困難。一方面,因AI換臉技術的高度逼真性和隱蔽性,受害者往往難以發現侵權行為并獲取有力證據;另一方面,AI換臉技術發展迅速,不斷出現新的應用場景和濫用方式,使得法律難以跟上技術的步伐?!?/p>
“從多主體、全鏈條預防和識別這類內容是解開騙局的關鍵?!痹诠鶟磥?,從加強監管入手,在源頭上阻止這些虛假視頻的傳播;另外,要完善法律法規,明確AI換臉技術的使用規范和違法界限。
對于未來在監管方面視頻平臺如何應對,北京商報記者采訪了多家短視頻平臺企業,但多數平臺都回避了這個問題。某視頻平臺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AI換臉是全行業問題,源頭來自于AI換臉網站,平臺也深受其害。建議全行業形成規范,在AI內容生成時即自動植入某種計算機能夠識別的標記,以便于各平臺識別AI內容,防止虛假信息傳播。
此外,北京商報記者聯系了相關監管部門,但截至發稿均未得到回復。記者之后也撥打了12345熱線和12315熱線,兩方均表示:如果遇到AI換臉視頻,可以幫用戶聯系到相關平臺方,根據用戶要求進行視頻下架等處理;如AI換臉視頻涉及詐騙,則建議盡快報警。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對AI的約束要跟上AI技術的發展,在傳播渠道上,可以對AI作品實現溯源。
此前,全國人大法工委曾就AI換臉現象作出回應,表示將不斷建立健全制度和監管,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今年9月14日,國家網信辦起草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征求意見稿)》,該辦法出臺后,將進一步加強對AI生成技術的約束和規范,督促服務提供者和網絡平臺承擔起應有的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