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第10萬列中歐班列抵達德國杜伊斯堡市。并不廣為人知的是,這趟列車穿行而過的一個中國西北邊境小城,是成千上萬班列順暢通行的“關鍵點”。
千百年前,駝隊逶迤跋涉;千百年后,班列呼嘯奔馳。時代的快車,如何改變一座邊城的命運?邊疆地區,如何找準定位、加快發展?在新疆阿拉山口市,我們尋找著答案。
準噶爾盆地西緣,阿拉套山與巴爾魯克山兩座雪山巍峨聳立,中間狹長的山口地帶就是阿拉山口。這里常年狂風肆虐,有“黑風口”之稱。阿拉山口歷史上是一個古老的絲路驛站。但惡劣的自然環境,讓這里發展緩慢。
2011年,首趟中歐班列的到來,將西北邊陲的小城推向了開放的前沿。2012年,阿拉山口口岸經國務院批準設市。
十多年來,這里通行的中歐班列超過4萬列,開行線路遍及21個國家和地區。鐵路口岸成為我國中歐班列五大通道之一,公路口岸進出口年貨運量已突破100萬噸……阿拉山口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物流樞紐。
如今的阿拉山口處處綻放著勃勃生機。市區街路筆直寬闊,住宅小區氣派寬敞,街道兩旁店鋪林立。服裝店、進口商品城、手工藝品店里,商品琳瑯滿目。熱情的老板笑容可掬,熟練地操作翻譯器向外國顧客介紹自家商品。
風還是當年的風,阿拉山口已不是昔日的模樣。
阿拉山口當地干部感慨:“通向世界的汽笛聲響,成為城市崛起的先聲。這是小城的幸運,是時代的紅利。”
改變城市面貌的,還有人們的觀念和實踐:堅持以改革開放增動力、添活力。
阿拉山口最鮮明的標簽就是“口岸”。多年來,當地不斷加強基礎設施投入,提升口岸承載力;積極發展加工制造、金融服務、跨境電商等新興產業;持續提升通關效率、打造智慧海關。
跨境電商出口貨值年增速保持在20%以上,數字中歐班列樞紐項目啟動,新疆首個“公路口岸+屬地直通”的通關模式落地……敢于解放思想、創新求變,阿拉山口開放發展的新事不斷。
“這里口岸通行速度更快了。企業通關耗時減一分,效益便增一分。”采訪中,當地一家企業負責人這樣解釋阿拉山口的“磁力”。
在阿拉山口國門處眺望,一排排白色的風力發電機宛如巨人矗立。千年肆虐的狂風,正成為小城綠色發展的新風。
偏遠不足畏,邊疆亦可奇。
在共建“一帶一路”的時代大潮中,織密開放通道,聚集優勢產業,優化口岸服務,這是戈壁起新城的寶貴經驗。而對邊城來說,充分發揮“邊”的優勢,做足“邊”的文章,才能趁勢而上。
當前,我國西南、西北和北部邊疆各口岸的繁忙已成常態,霍爾果斯、二連浩特等邊疆城市迅速崛起,生動詮釋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發展機遇,展現出開放催生的旺盛活力。
加快創新探索,摒棄封閉僵化,發揮邊疆地區沿海、沿邊等優勢,打造形態多樣的開放高地,更多邊疆地區,一定也能從“山口”躍上“風口”,搭上通往發展繁榮的時代列車。
(責任編輯:譚夢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