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是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重點領域。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數字交通建設在創新應用中不斷突破,已成為推進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關鍵抓手。
在日前舉辦的2024數字交通大會上,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剛表示,數字交通已從頂層規劃發展到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以應用場景為牽引,創新技術產品不斷產業化和規模化應用的階段。
科技創新驅動
天津港北疆港區C段智能化集裝箱碼頭,無人駕駛的智能運輸機器人正在有序搬運集裝箱。工作人員介紹,這些人工智能運輸機器人(ART)由我國企業自主研發制造,具備L4級無人駕駛能力,在智能模塊的支持下可實現智能化協同作業,工作效率比人工碼頭提高20%以上。在“5G+北斗”的融合定位方法加持下,ART的響應時延達到毫秒級,定位精度達到厘米級。
“數字交通深刻改變著現代交通運輸體系。”交通運輸部政策研究室主任、新聞發言人劉鵬飛介紹,近年來,交通運輸部高度重視以數字交通為代表的交通運輸新質生產力發展,就數字交通發展制定多項重要文件,出臺加快智慧公路建設、引導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升級等重大政策,堅持創新驅動。
財政部、交通運輸部今年聯合印發的《關于支持引導公路水路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通知》提出,推動基礎設施智慧擴容,圍繞公共服務升級,推動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北斗導航等新技術與交通基礎設施深度融合。“要推動交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開展重大科研攻關,集中攻克智能建造、智能航運等領域的‘卡脖子’技術,提升基礎設施建管養技術水平,構建更安全、更耐久、更智能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劉鵬飛說。
今年9月,一輛總重達1.08萬噸的無人駕駛重載列車從朔黃鐵路河北黃驊南站出發,經過2.5個小時行駛,順利到達山東東營西站,標志著我國首次無人駕駛重載列車完成試運行,實現了關鍵技術和管控模式的自主可控。
國能朔黃鐵路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重載列車安全牽引技術實驗室主任周占松介紹,公司創建了集數字化仿真、智能化駕駛、遠程化遙控、集約化調度、一體化監測、少人化值守于一體的新模式,建立了一套持續創新迭代的運輸管理體系。其中,綜合保障及仿真模擬、遠程操控及自動駕駛、空天車地一體化安全監測3項技術填補了行業空白。
據測算,該無人駕駛技術批量推廣應用后,朔黃鐵路重載列車平均運行時速可提高1.7公里,平均牽引能耗降低2.9%,預計每年節省人力成本1200萬元,為推動我國重載鐵路智能化、無人化、數字化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服務便捷出行
鐵路12306客票系統成為鐵路售票的主渠道。2024年春運,鐵路12306日售票量最高達2091.6萬張,日頁面瀏覽量最高達898.3億次,90.9%的旅客通過線上渠道購票。
如今,鐵路12306便民服務功能越來越多。“今年,我們又上線了同車接續、在線選座、購票需求預填、火車票起售提醒訂閱等功能。”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員、中國鐵路12306科創中心副主任單杏花說。
從紙質票證到刷碼出行,從線下排隊到線上購票……多年來,人們出行方式的改變見證了我國數字交通的發展。《數字交通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我國數字交通發展要以數據為關鍵要素,賦能交通運輸及關聯產業,推動模式、業態、產品、服務等聯動創新,提升出行和物流服務品質,讓數字紅利惠及人民。
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交通大數據創新團隊負責人劉冬梅說,交通運輸領域轉型升級過程中,智能交通起到重要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智慧交通發展不僅要助力行業實現降本增效、高質量發展,更重要的是優化運輸服務供給和提升群眾出行體驗。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不斷成熟、應用場景不斷豐富,智慧交通加快發展。
“出行領域,支付寶已覆蓋公交、地鐵、兩輪、網約車、12306、航司等八大場景6億用戶。”螞蟻集團·支付寶公共出行事業部總經理萬鵬說,公司推出的“AI出行助手”具有對話式語音交互等多模態AI交互能力,可實現互聯網出行全場景AI智能服務,為用戶提供一站式出行解決方案,簡化出行流程,提升居民出行效率和服務體驗。
得益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人們出行更加方便,但老年群體在使用智能手機、應用程序方面仍存在困難。滴滴出行政府事務副總裁湯雄表示,平臺專門為老年群體出行推出“滴滴老年版”小程序,頁面進行簡化設計,以大字體呈現,能實現一鍵叫車、無目的地叫車。此外,滴滴通過設立智慧出行候車點,解決定位不準確等問題。只需掃描站牌上的二維碼,即可將上車點精準綁定至站牌位置,輕松完成叫車操作,極大方便老年人出行。
推動數據共享
數據資源是數字交通發展的關鍵要素。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李健認為,當前交通運輸領域的數據孤島現象嚴重,不同部門和業務系統之間的數據難以共享,信息利用率低,影響業務協同和決策效率。此外,數據體系尚未完全形成,全量、跨區域、跨行業的數據偏少。在保證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推動交通行業的數據開放共享十分關鍵。
“傳統基于服務器架構的軌道交通信息系統,在共享性、開放性上有較大軟肋。”軌道交通控制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教授鐘章隊認為,要開發新一代軌道交通智能運維系統,對子系統進行統籌調度。
由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研發的綜合客運大數據監測分析與決策支持系統,匯集了公路、鐵路、水運、民航等多領域數據,為研判全國綜合客運態勢、分析旅客聯程出行特點提供支撐。
通過大數據分析,能夠解決數據割裂的難題,實現跨區域、跨行業主體的協同融合。劉冬梅表示,系統以手機信令數據為載體,實現了多領域數據的打通。數據上“云”,不僅有助于打破數據孤島、實現多方協作,也為系統功能的更新迭代搭建了堅實底座。而實現系統功能的更新迭代,既要與各地方生產業務協同,也要加強跨領域協同。例如,交通運輸企業與互聯網企業合作能在數據和技術能力上實現優勢互補。
“數據驅動下實現設施管理、運輸服務效率、治理能力等全鏈條協同,有助于提升整體運行效率。”李健說,跨行業協同可以釋放更大價值,交通數據作為紐帶,與物流、能源、商業等領域數據融合,能催生智慧物流、共享出行等新模式,為行業帶來全新機遇。
(責任編輯:譚夢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