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中國消費者協會對外發布2021年“守護安全 暢通消費”消費維權年主題調查結果。數據顯示,消費者對于消費環境整體安全感評價得分為7.3分(十分制),其中線下消費安全感評價優于線上消費。保健品和中介服務分別位列消費者最不滿意的商品和服務消費類別之首,主要原因在于個人信息被泄露、遭遇虛假宣傳等。
調查結果表明,過去一年來,線上消費持續發力,近七成受訪者表示線上消費超過線下消費;消費者對于企業和平臺發放優惠券、消費券的行為總體較為認可。售后保障、質量和綠色環保是消費者日常最為關注的3個方面,約三成消費者表示最關注的是企業或經營者售后有保障(29.6%)。
網絡評價成為消費決策重要參考,各類App獲取權限的要求容易引發不滿。48.9%的消費者表示曾與經營者發生過糾紛,最主要問題是售后服務保障不到位。出現消費糾紛后,與網購平臺和經營者直接協商解決仍是首選。在有過維權行為的消費者群體中,約62.5%表示對于最終維權結果感到滿意。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消費者的日常生活、消費行為和消費信心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數據顯示,51.0%的消費者表示疫情期間外出就餐頻率減少,消費者普遍對于節儉用餐、減少浪費的觀念有較好的認同和實踐。
消費者使用手機的時長有所增加,16歲及以下消費者使用手機時長在4小時以上的比例達83.3%,時長在8小時及以上的有22.1%。
總體來看,71.2%的受訪者認為自身消費水平處于中等及以上水平,生活狀態滿意度進一步提升;消費信心穩步提升,多數消費者未來一年預計增加消費支出。
34.8%的消費者認為收入水平有限是制約自身消費的最突出原因,怕出現消費糾紛、售后服務難保障、維權怕麻煩、信心不充分和價格超預期等也是一些消費者認為可能存在的制約因素。
針對本次調查發現的問題,中消協建議,應為消費者能消費、敢維權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和政策引領,落實企業主體責任,著力防范化解各種經營風險,補齊消費供給側關鍵短板;應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專業力量供給和保障,促進消費糾紛投訴渠道的便利暢通,降低維權成本,提升消費者的安全感和維權信心;激發消費者能動性,多渠道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加強消費教育和社會監督,發揮需求側牽引作用,用好消費者的購買力和評價權。
(責任編輯:張紫祎)